抓优先发展、抓产业培育、抓民生改善、抓保护传承——
爱辉区 民族团结共建和谐家园
爱辉区牢牢把握“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解放思想,创新发展,提出“围绕建设兴边富民示范区,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创建为抓手,实现安边守边固边新成效”的奋斗目标,向“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四连冠冲刺。
“新生鄂伦春族乡旅游发展有基础有历史,2012年以来先后投入5000余万元建设了鄂伦春族新居、原始部落景区及观光栈道,完善了展览馆、木耳菌厂、少数民族传承教育基地以及桦皮厂。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我们紧紧结合乡域特点,围绕推进民俗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进行谋划,今年3月成立了旅游公司,通过老百姓入股的形式解决资金难题,初见成效。目前游客总量突破万人,旅游业收入近20万元,纯利润5万元。”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党委书记梁志友介绍。
在省级鄂伦春族狍皮技艺非遗传承人、新生乡村民关红英家,她正忙着为游客赶制新一批的狍皮衣。“去年我制作狍皮衣、狍皮帽收入将近10万元,今年区里又授予我‘爱辉工匠’荣誉称号并给予奖励,非常感谢区委、区政府对民族事业和文化传承的大力支持。”
在爱辉区,像关红英一样通过传承民族技艺,繁荣民族文化,提高经济收入的少数民族同胞还有很多。近年来,爱辉区通过抓优先发展、抓产业培育、抓民生改善、抓保护传承,不断提高民族群众生活幸福指数,增强民族乡村自我造血能力,推动民族优秀文化繁荣,实现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目前,爱辉区29个民族村注册各类合作组织50个,占全区的25%,吸纳社员1554户,经营土地面积9.5万亩,瑷珲村、外三道沟村实现整村“带地入社”。瑷珲镇的金莲花、草莓基地,四嘉子满族乡的现代农业观光园区,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的鲟鳇鱼养殖基地和挂袋木耳种植基地,新生鄂伦春族乡的鄂伦春马、野猪特色养殖,已经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经济产业链。坚持以保护促传承,以传承促发展,建立了民俗人才信息档案,申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9个、文化遗产传承人10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个、文化遗产传承人18人。
爱辉区通过推进兴边富民强区,改善了民生福祉,形成了各民族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共建和谐家园的良好局面。2013年至2017年争取少数民族发展金1.06亿元,为发展民族特色优势产业、完善民族乡村基础设施、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有力支撑,目前,全区各民族乡村道路通畅、通邮、通信和安全饮水入户率均达100%,客运交通站点实现全覆盖。今年,爱辉区实施的“十一件民生实事”,涵盖教育、医疗、人居、养老等方方面面,一件件看得见、摸得着、得实惠的民生工程办到了群众心坎儿上,全区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