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每天的《黑河日报》,总能让你看到黑河跳动着的脉搏。每当我的视觉触及到这些既新鲜、又实在、更让人兴奋不已的新闻时,我的思绪也伴随着黑河的每一时、第一刻萦绕和延长着……
上世纪70年代,由于工作的关系,差不多每年都要跑几次黑河,老实说每一次去黑河真的很打怵。北安距黑河300公里,别的不说单就坐那公共汽车就会让你疲惫一阵子。夏天还有点情致,坐在车上凭窗远眺,一路上你可以看到红花、绿野、白杨……可是下车的时候从头到脚尽是尘土,拍打上身,脚下也跟着“冒烟”。假如是冬天那就更惨了,车上的柴油味呛得你睁不开眼,一不小心大衣或裤角挨上燃红的排气管就是一个窟窿。到了黑河还有一股又浓又臭的煤烟子在期待着你。
上世纪80年代,我依然如故,每年光顾几次黑河。这时去黑河的交通工具再不是以前的“闷罐车”,除了宽敞明亮的大客车还有“中巴",服务质量和道路也都有所改善。黑河正伴随着时代的脉搏,像黑龙江水日夜澎湃着。街道在不断地拓宽,楼房像雨后春笋,投资在不断地升温;大街上除了五颜六色的商品,更多地却是各种肤色、各种口音的经商者、投资人。住在星级宾馆里,品味着各地独特的美味佳肴。 “投资热,经商热,旅游热”,朋友说,黑河自从改革开放的大门打开,真的变了。
上世纪90年代,来往于黑河不算多,但每去一次在我记忆的屏幕上都留下了灿烂的画面。黑河铁路已全面贯通,旅游号每天以崭新的姿容迎接着八方来客,去黑河无须担心买不着票,无须担心坐不上车,无须为颠簸发愁。走下列车,横卧在你眼前的是整洁、美丽的候车楼和一直通往市区的宽广笔直的马路。报社的朋友告诉我,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近些年黑河的変化日新月异。黑河的发展像乘上了时代的高铁,飞速地前进着,城市建设标新立异,坐坐高楼拔地而起,坐在旋宫上,看黑龙江水东去的浪花;听黑龙江公园的音乐喷泉扬起;赏城市标志的各种雕塑,那《母亲》的祥和温暖、《龙腾虎跃》腾飞的奔放、《马踏飞燕》的天马行空……走在黑龙江公园临江一侧的江堤人行道上,一组组雕塑以浪漫、淡然、有趣、横卧在你的眼前,展示着黑河独有的魅力。那恰似冰清玉洁的背后,透视着高贵、典雅、质朴、大气,一如蓬勃着的生命矗立着!更使人振荡不已的是黑龙江大桥,这是多少年的企盼啊!几代人的梦想呢!它既象征着国力的强盛,又映衬着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真期盼着黑龙江大桥崛起彩虹的那天,看黑河的又一处风景,听江水的欢歌笑语,在蓝天白云绿树红花的点缀下,感受它的美丽,簇拥着两岸人民异国风情,尽显关东大地灵秀豪气!
朋友的话没有错。黑河真的变了!每天翻开《黑河日报》,透过她,你可以看到黑河日益强盛的雄姿,看到黑龙江水滚滚滔滔。黑河就像一位小伙子,年轻、英俊、洒脱;又像一位刚出嫁的新娘,端庄、靓丽、丰满;更像一艘游艇,在大江东去的涛声中,飞流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