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实施沿边开放战略和我省推进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中,黑河发挥着窗口和节点带动作用。根据1992年3月国务院文件中关于黑河市“可在本市范围内划出一定区域兴办边境经济合作区”的通知精神,黑河地委和行署制定了辟建黑河市边境经济合作区的规划。1992年9月26日,国务院特区办正式批准建立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
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位于黑河市区东南,起初为火车站至大黑河岛之间和通江路两侧的区域,定位是边境开放城市改革开放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特殊区域,是以贸易为先导、以出口加工业为主,相应发展第三产业的优惠政策区。合作区最初规划面积5万平方公里,调整后近期规划面积为7.63平方公里,人口5万人;中期规划面积为15万平方公里,人口15万人;远期规划面积为30万平方公里,人口30万人。
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是在黑河市扩大开放的前提下兴建的。根据黑河开放工作要发挥地缘和资源两大优势,转动开放与开发两个轮子,开拓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把黑河建设成为以边境经贸合作和旅游为先导,以出口加工和第三产业为重点,积极发展创汇农业,带动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多功能、现代化的国际城市的总体发展战略思想,合作区在起步阶段设计了第三产业区、出口加工区、高新技术产业区和自由贸易区。第三产业区主要兴办金融贸易、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交通通信等产业和外商公寓、写字楼宇、宾馆酒店、合作区管理中心等服务设施;出口加工区主要兴办以国内企业和合资合作企业为主的国内技术先进企业,外商合资、合作或独资建设的出口企业和“三来一补”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区主要引进国内外高科技和新技术项目,开发高科技产品并加大产业的科技含量,使合作区高起点起步;自由贸易区以发展对俄贸易为主,设在大黑河岛。
为推动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快速发展壮大,黑河地委、行署制定出台了《关于启动边境开放城市和经济合作区的十条政策措施》。随着黑河边境贸易的迅猛发展,在合作区交通大动脉——通江路破土动工后,以道路、电力、通信、供热、给水、排水和场地平整的“六通一平”为主的合作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大批国内外企业和财团纷至沓来,纷纷购置地产,兴建厂房、楼宇和保税库,先后落户合作区。合作区顺势而为,借助地缘优势,通过实施开发项目、拓展边贸、发展民贸和旅游等措施,大力推进以贸带工、以旅促商,加快了合作区发展步伐。同时,合作区还组建了热力供暖、工业科技开发、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开发、对外贸易和保税仓库等公司,积极发展自营企业,不断壮大合作区的经济实力,为合作区的发展提供了财源保障。到1997年,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开展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4项,完成投资18412万元,合作区建设初具规模,基础设施日趋完善。通过招商引资和推进项目开发,75个项目落户合作区,完成投资44385万元。保税仓库、企业厂房、建行大厦、商贸大厦等51个建设项目竣工并投入运营;工业项目投产59家,完成投资8629万元,实现产值4220万元;实施外商投资项目19项,到位投资2205万美元;实现旅游收入2538万元;合作区自营的6家公司通过滚动发展,实现利润1121万元,上缴税金384万元。
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的建立与发展,为黑河实行全方位开放打造了一个特殊的经济发展区域平台,为国内外客商创造了一个比较良好的投资环境,同时也为黑河推进改革、扩大开放辟建了一处试验场。随着黑河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黑河边境经济合作区已成为黑河市开发建设的重点区域和对外开放窗口,逐步成为黑河市经济发展的带动区、示范区、魅力区。
黑河市档案局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