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史的记录者
——记黑河地方文史研究者刘城
刘城是黑河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圈子里比较有成果的年轻人代表,最初引起记的注意是1997年秋天,那时他在嫩江县临江乡党委工作,他当时传来几篇稿件,用清新的文笔将枯燥的嫩江流域历史娓娓道来,主题新颖,文笔流畅,后来这些稿件陆续在《黑河日报》刊发。
刘城因工作需要调到了黑河工作,在第一次黑河地方文史爱好者聚会时,大家一致认为这个年轻人谦逊、勤勉、好学,对他寄予厚望,并给了他很多帮助。随着刘城的视野逐渐开阔,资料研究的深入,尤其是在祁学俊、柳成栋、王禹浪等学者的指导下,他的成果也就日渐丰硕。近年来,他先后在《黑河日报》、《黑龙江日报》、《黑河学刊》发表地方文史随笔、散文、论文百余篇,近50万字,在很多领域实现了地方文史研究的新突破,得到了国内知名学者的认可和学术界的肯定。他参与编写出版了《旅俄华侨史》、《瑷珲历史名人传》等文史专业书籍,填补了地方文化研究的很多空白。
刘城的文章里有浓厚的乡土情结,他每到一处在工作之余,都去寻访当地老者,问俗观风,在他的文字中流露更多的是对家乡的热爱。嫩江水边的达斡尔、兴安岭上的鄂伦春、古驿道上的站上人、瑷珲的满族先民、清代的镇边将军、民国的守土官吏,都在他的笔下展现出来。
刘城文风严谨,他一直秉承落笔千言、下必有由的原则,致力搜集有关东北和黑龙江的史志典籍、文献笔记,在他的书房里,有许多历史丛书和各种文史资料,每当看到或听到有关文史新论,哪怕是只字片语,他也会追根溯源,找到有关的史料记载佐证,尤其是他能够从清初以来的流人诗歌、散文、笔记中找到契合点,并结合自身的感受,用朴实无华的语言记录下来,形成了具有其个人特色的文史散文风格,他笔下的香瓜、乌拉草、杀猪菜都赋予了更多地域文化色彩,记者能从中读到地方历史的厚重底蕴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刘城一直注重实地考察,注重以亲身所见为第一手材料,他只要有时间,就会到瑷珲去察看将军碑,到振边酒厂去拍照,到水师营去访古,总之,在读万卷书的同时,他一直秉承行万里路以壮怀胸襟、丰富内涵,这些阅历都不同程度体现在他的文字中,形成了他文以载道、不尚虚饰的朴实文风。
刘城爱好丰富,书法、古典文学、摄影等,多年来他一直临池不辍,大楷书宗颜真卿,法度森严又韵味十足,写得一手大气的勤礼碑楷书,小楷取法二王,端庄清丽,格调高古,在黑河的很多书法展览中都能看到他的作品。刘城喜欢以半文半白的古文叙事,这和他喜爱古典文学有关,很多古典诗文的经典名句会不时闪现在他的文中,和谐而又自然,即便是寻常小事在他文字里也耐人寻味,读之隽永。他热心公益,积极投身地方文化传播,在电视台、新华书店的讲坛上偶尔能看到他关于地方历史、民俗的讲座,总是能得到观众真诚的掌声。
如今,刘城正利用业余时间整理点校、编写《龙沙吟》诗稿和《瑷珲诗话》,他的地方文史知识公众号“黑水布衣”也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期望刘城能继续扎实做好地方文史研究,致力乡土,写出更多更好弘扬家乡历史文化正能量的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