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
按照党中央对国内外形势的判断,“十三五”时期我国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战略机遇期内涵发生深刻变化,我省发展也同样面临着有利条件和困难风险挑战。
从有利因素看,党中央、国务院对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在现代农业、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给予支持,为我省补齐短板、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保障。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拓展了我省对外合作新空间。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提速,有利于我省发挥对俄区位和地缘优势,深化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和欧洲全方位合作。我国经济长期向好基本面没有变,国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促进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政策,与我省的发展需求高度契合。我省“十二五”时期取得的成就为“十三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施的务实政策举措与国家政策支持叠加效应将进一步显现,发展优势进一步凸显,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现代农业、高品质食品、“互联网+”、旅游、养老健康、信息服务、对俄合作、科技成果产业化、部分地区的教育文化产业发展等潜力不断释放。五年来,我们积累了经济社会发展宝贵经验,全省上下对发展面临的问题、机遇、挑战,以及未来发展思路、主攻方向的认识更加统一,培养了一批懂经济管理、善于抓项目、想干事能干成事的干部队伍。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大反腐败力度,大力治理懒政和不作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从不利因素看,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在相当长时期依然存在,近年油价、煤价持续下降,大庆油田原油减产对我省经济形成负向拉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们面临的竞争更加激烈;国际市场需求不足,对我省装备、石化等重点行业发展形成约束传导。国内对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治理以及投资增长放缓,直接或间接影响我省一些行业发展,也对扩大投资产生影响。
我省自身发展也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和制约因素,主要是:结构性矛盾突出,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煤城、油城、林城等资源型城市发展面临较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仍然面临较大困难,农业大而不强,以资源开采和初加工为主的传统产业比重过大格局没有改变,特别是能源工业比重仍然一业独大。城乡发展不均衡,二元结构突出。资源性矛盾突出,石油、煤炭行业步入资源衰退期,重点国有林区天然林停止商业性采伐,资源行业和所在地区历史问题积累多、包袱重,加之资源转换和深加工不够,可再生资源利用潜力没有充分释放,发展任务十分艰巨。体制性矛盾突出,国有经济活力不强,非公经济发展不快,创新发展动力不足。思想观念解放不够,发展理念相对落后,有些领导干部专业化能力还不适应,企业创新意识不强,普遍忽略营销、忽视与资本市场合作。
二、“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稳中求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主动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创新发展实施“五大规划”,推进“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鼓励创新创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加快老工业基地振兴,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严格按照党中央的要求,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的基本原则。
(二)主要目标
今后五年,要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新的目标要求。
——经济综合实力实现新跨越。在努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基础上,保持国民经济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所有制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整体性增强,新型城镇化有序推进,城镇化质量不断提升。
——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明显提高。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就业更加充分,煤城和林区富余职工再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8个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
——全省人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人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
——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绿色生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明显好转,松花江、兴凯湖等流域水质持续改善。
——深化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国企改革取得重要进展,“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全面完成。支持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机制和服务机制更加健全。创新型省份建设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明显提高。
(三)落实五大发展理念的总体要求
要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精髓,提高贯彻落实的能力和水平,围绕困扰黑龙江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症结,找准短板,凝神聚力,在主攻方向、重要领域、关键环节上奋力实现新突破。要深入贯彻落实创新发展理念,在创新体制机制、释放经济发展活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展网络经济空间上实现新突破。要深入贯彻落实协调发展理念,在构建区域均衡发展格局、推动资源型城市脱困转型、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上实现新突破。要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理念,在构建绿色生态产业体系上实现新突破。要深入贯彻落实开放发展理念,在“龙江丝路带”建设上实现新突破。要深入贯彻落实共享发展理念,在脱贫攻坚和提升城乡中低收入人群生活质量上实现新突破。
三、加快创新发展,切实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贯穿党和政府的一切工作,培育新的发展优势,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一)创新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问题是制约我省发展核心症结。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冲破思想观念障碍、突破利益固化束缚,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实现全省发展环境根本性转变。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在不断完善权力清单、责任清单的基础上,推动建立负面清单,明确政府发挥作用的边界,促进行政体制改革,优化行政流程,提高行政效率和效能。
坚持“多取消、审一次、真备案”的原则,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能够取消的全部取消。提高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做到纵向同步、横向协调。做好已取消和下放管理层级行政审批事项的落实和衔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开展行政权力清理,做到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
清理和规范事业单位、协会、中介机构等实质性行政权力,推进中介机构与行业主管部门脱钩,整治“红顶中介”。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对事业单位占有公共资源,特别是非办公资源进行市场化改革。
减少政府对价格形成的干预,全面放开竞争性领域商品和服务价格。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体制,防范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市场监管机制等相关领域改革。积极推动电力体制改革,加快农村电网改革,理顺农电管理体制。
全面开展公共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坚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已经对集中供热热源、矿产资源和精深加工一体化、风能、光伏资源等公共资源实行市场化配置的基础上,将其余医疗、教育、城市基础设施、公共网络资源、公共交通等所有公共资源纳入市场化配置改革范围,全部采取招投标等市场公开竞争方式进行配置。建立交易平台,完善交易机制,健全交易制度,提高资源配置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加强监督检查,严格责任追究,杜绝谋取私利、利益输送。
创新实施“两大平原”改革。坚持通过生产关系变革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改革总目标,继续抓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土地管理制度、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农业支持政策、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五大创新。
创新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完善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合作机制,探索抵御市场风险的经营模式。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土地征收、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途径和形式,有效盘活土地资源。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提高融资便利性,降低融资成本。全面落实粮食收储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引导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增收。创新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抓住中央企业全面深化改革契机,积极主动与驻省中央企业衔接,推动中央企业和地方国有资本合资合作,支持各类社会资本参与中央企业改制分离辅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承接产业配套,促进中央企业与地方融合发展。
加快地方国有企业改革,完善现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整合重组和上市融资。新组建国有企业和国有控股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设立,提高管理水平和竞争力。构建经营性国有资产集中统一监管体制,提高资产证券化率,引入战略投资者,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进煤炭、森工、农垦改革,加快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妥善解决厂办大集体、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
加快非公经济发展。充分发挥非公经济的活力和在稳增长、促创新、增就业、扩税收等方面重要作用,促进非公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坚持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废除对非公经济各种形式的不合理规定,消除各种隐性壁垒,享受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鼓励发展非公有资本控股的混合所有制企业。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创新融资模式,拓宽初创企业和小微企业低成本融资渠道。加快民营企业家队伍建设。
创新投融资体制。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投融资模式,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市政设施、公共服务等项目建设。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和放大作用,吸引各类金融资本参与设立天使、创业、产业等投资基金,支持创新创业和新兴产业发展。调整政府资金投资方式,对竞争性领域中市场失灵的特定环节,由直接支持项目改为更多地采用股权投资等市场化方式予以支持。构建多元化融资体系,加大在资本市场的融资力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制定科学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