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古伦木沓”篝火节和鄂伦春族重大节日里,有两个非常优美热烈的鄂伦春民族民间舞蹈。其音乐舞蹈以其古朴的民情风韵,独特的底蕴,成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中一颗闪亮的明珠。2008年,“鄂伦春族‘吕日格仁’舞和‘额恨贝’舞(罕贝舞)”被批准为第二批黑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吕日格仁”鄂伦春语:“大闹一场”的意思。“额恨贝”:鄂伦春语“猎人的名字”。)
鄂伦春族舞蹈可以分为娱乐性和宗教、仪式性两大类。这两个集体舞是娱乐、欢庆性的舞蹈。鄂伦春族同胞对生活的感受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就是用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黑河和大兴安岭的鄂伦春族都喜欢这种舞蹈。
“吕日格仁”舞是集体狂欢舞。粗犷、豪爽的鄂伦春人不受性别、年龄和人数的限制,众人围成圈圈,围着篝火,手拉手,左右转动、节奏明快地跳着剽悍、热烈的“依哈嫩”。一人领唱,众人附和,男男女女转两圈,时而又手拉手围成圈,集体往前走两步,把手举起来后退两步,再把手放下,然后又对跳。身子稍向里弯曲,以代表他们居住的“斜仁柱”(撮罗子),舞蹈自始至终贯穿“格乎日格”、“嘎乎日嘎”、“德乎德”、“达乎达”大意为:嗨呦呦等节奏呼号,变换一种呼号改变一种舞步。节奏通常是由缓至急,情绪异常激烈。后来,“吕日格仁”就成了围着篝火集体跳狂欢舞的代名词。
围着篝火跳的集体“额恨贝”舞(罕贝舞)欢庆舞的舞蹈动作中,按鼓点踏脚,双手交替举向眉头和背于身后,同时喊着“阿罕贝、阿罕贝”的号子,那双手交替举过额的舞蹈动作特别像举目眺望远方亲人归来的样子。据说这一套舞蹈动作是由父母、妻子盼望亲人归来而产生并流传下来的。
传说有个叫阿罕贝的猎人外出打猎多日不归,父母和妻子急得坐卧不安,便拿出阿罕贝平日穿的犴皮靴子,让6岁的孩子摆放在门口,预卜阿罕贝何时能归。不料靴子尖朝外,说明亲人越走越远,全家人都异常焦急,每天爬到山顶翘首观望,并不住地呼喊着“阿罕贝”的名字,就这样不知度过了多少个焦心的日日夜夜。一天傍晚,一家人又站在山坡山顶上,手搭凉棚眼巴巴地盯着阿罕贝临走时的方向。突然,在远处山脚下出现了阿罕贝归来的身影。全家人欣喜若狂,老母亲(阿聂)一把拽下装着干柳蒿芽的鹿皮口袋,操起一根木棍,“嘣!嘣!”地敲起来,妻子呼唤着“阿罕贝”的名字,挥动着手臂,跳起了舞蹈,老父亲(阿玛)一边点燃篝火一边手舞足蹈,阿罕贝也忘记了疲劳,情不自禁地围着篝火跳起来,全家人按皮口袋敲出来的点子和喊出来的“阿罕贝”名字跳啊唱啊……此次,便有了“额恨贝”舞(罕贝舞)。鄂伦春人就是这样用舞蹈的形式,再现着生活的场景和猎人的英姿,展示着鄂伦春族幸福美好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