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17年,稳定实现农村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为实现这一目标,嫩江县不断完善精准扶贫和协同扶贫机制,整合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各类资源,举全县之力将扶贫方式由“大水漫灌”向“精准滴灌”转变,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发展特色产业脱贫。结合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调整农业结构,制定贫困村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实施农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重点扶持发展贫困群众参与度高的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庭院经济、小规模养殖和特色养殖业,挖掘民间传统手工艺术,发展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
推进土地规模化经营和劳务输出脱贫。充分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组织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或租赁,在稳定土地收入的基础上,使自身从土地中解放出来,并以就业为导向,统筹使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贫困群众劳务输出培训力度,增加非农产业收入。
实施生态保护和修复脱贫。支持鼓励贫困户对承包的超坡度耕地实施还林还草,享受国家有关惠农政策,稳定收入,并实现二次就业。优先鼓励贫困户开展荒山荒坡承包经营和水土流失治理,营造经济林。
加强农村教育脱贫。合理配置农村教育教学点,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的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加强对贫困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实行城乡学校手拉手对口支援活动,鼓励支持社会各界开展与贫困生结对帮扶活动。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脱贫。支持贫困乡村建设一批解决区域贫困的基础设施和老百姓期盼的民生工程。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重点是解决好乡村道路硬化、安全饮排水、农田水利设施等制约脱贫的瓶颈问题。对地处偏远、生产生活条件极差、村屯规模较小的将探索撤屯并村、异地搬迁安置脱贫。
依靠科技扶贫脱贫。对缺乏技术的贫困劳动力,通过开展“雨露计划”、“科普之冬”等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对农业技术落后的贫困村,通过推广普及农业高产优质新品种、新技术等科技成果,提高致富增收能力。
开展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脱贫。实施健康扶贫工程,保障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努力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保险制度对贫困人口实行政策倾斜,加大医疗、临时、慈善救助等帮扶力度。
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兜底脱贫。对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助脱贫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加快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适时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引导农村贫困人口积极参保续保,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在深入开展扶贫的一线工作中,该县要求落实定点驻村扶贫工作队责任,由牵头单位选派一名副科级或副科级以上干部任队长,确保每个省级贫困村都有一个驻村扶贫工作队,在4月至10月工作,驻村时间不少于60天。积极落实帮扶责任人责任,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实行定期汇报、联席会议制度,共同研究解决扶贫帮扶工作遇到的问题。加大投入力度,集中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突出问题,各部门、各乡镇上项目、搞投入要优先考虑扶贫工作需要,广泛宣传动员,在全社会营造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工作的良好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