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民政借给我儿子在哈尔滨住院的5000块钱,如果没有民政全额垫付我儿子在北安人民医院住院的医药费,他可能活不到今天。感谢民政把我儿子从死亡线上拉回来!”得到“救急难”基金救助的北安市北岗区园林社区居民王雷的父亲在感谢信中写到。
王雷,1993年出生,早产,患有脑部、手臂等多处肿瘤,先后做过三次大手术,花去几十万元的医疗费。术后右手残疾,双耳失聪,瘫痪在家。2015年5月,王雷脑瘤再次复发,在哈医大二院救治,不到二十天又花光了四处凑来的16万元钱。在无力支付高额医疗费的情况下,王雷的父亲来到北安市民政局求助。了解情况后,民政部门立即决定借给王雷父亲5000元以解燃眉之急,并将王雷在哈尔滨住院期间产生的医疗费救助比例提高到90%,按医疗救助封顶线救助2.5万元。从哈尔滨回来后,王雷起了药疹,高烧40度,再次住进北安人民医院进行脑部手术。6月至10月,王雷医疗费已达9.2万元,使这个不幸的家庭再次雪上加霜。北安市民政局及时召开了“救急难”工作联席会议,与卫计局、人社局等相关单位共同协商解决办法,并拿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较好地解决了他的医疗费用问题。
目前,王雷正在哈尔滨康复医院进行康复治疗。考虑到王雷家庭无力承担这笔医疗费用,北安市民政局又积极与哈尔滨康复医院进行沟通,在为王雷垫付1万元医疗费用的同时,又从“救急难”资金中为其解决6000元护理费。“救急难”使王雷得到及时有效的救助,帮助这个不幸的家庭渡过了难关。
像王雷一样,北安市北岗电业社区帕金森患者张红月、孤儿党壮、铁西区贫困居民董宝文同样也是“救急难”试点工作的受益者。
自北安市被纳入全省“救急难”综合试点以来,这个市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强化工作措施,对突遇不测、因灾因病等特殊原因导致生活陷入困境的家庭进行救助,使他们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和照顾。
政府主导,民政先行。工作伊始,北安市政府专题听取了“救急难”工作情况汇报,及时制发了《北安市“救急难”工作实施方案》、《北安市“救急难”对象主动发现机制》等文件。建立了政府主导、民政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工作协调机制和社会救助联席会议制度,将分散在34个部门的各项救助政策有效衔接,把住房、医疗、教育、就业及其他相对独立开展的救助工作纳入“救急难”体系进行统一管理,最大程度发挥社会救助作用。市民政局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在社会救助大厅配备了10名工作人员负责全市社会救助工作。各相关部门、办事处、乡镇及社区积极响应,安排专人负责“救急难”工作,营造了上下联动、部门联合、广泛参与、共同施助的浓厚氛围。
一门受理,协同办理。在北安市社会救助大厅、城乡公共服务中心增设了“救急难”窗口,投资200万元加强了软硬件建设,市救助大厅、6个办事处、9个乡镇和19个城市社区“救急难”工作均达到办公设备、图板簿册、窗口标识、救助政策、救助标准、工作职责、办理流程“七统一”。实行“互联网+”救助模式,研发了“北安市救急难信息管理系统”,在工作流程上,城乡实行二级申报,市救助大厅进行信息综合、审核审批和分办转介;在审批权限上,市救助大厅和乡镇、办事处分级审批;在数据统计上,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更具科学性。通过信息管理系统构建了“一门受理、分级审批、分办转介、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开通了“北安市社会救助网”,及时宣传救助政策、发布求助信息。
广泛参与,主动发现。充分发挥乡镇、社区的主体作用,制定了市、乡镇(办事处)、村(社区)三级联动的街头救助机制。建立了救助站专业队员、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值班保安人员、公路养护工人和环卫工人、社区工作人员、城市公交司乘人员、乡镇治安联防队员、公安机关巡逻队员七支队伍。通过在城市社区、乡镇村屯开展常态化巡查和救助信息报告,延伸救助触角,畅通救助渠道,形成城乡无盲点、全覆盖的主动发现网络,实现了对救助对象早发现、早报告、早干预、早救助的“四早”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