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辉区坚持多措并举,深入实施文化旅游精品工程,着力打造爱辉特色文化品牌,进一步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推动全区旅游产业快速发展。2015年,实现旅游收入5.39亿元,同比增长15.6%;接待旅游人数138.72万人次,同比增长18.2%。
科学布局“六区一带”
坚持“规划先行,科学开发”理念,注重与城市总体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等规划有效衔接,合理规划旅游发展方向和空间布局,先后编制了《爱辉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新生鄂伦春民俗旅游区总体规划》等各类旅游规划7个,A级景区逐年增多。依托浓郁的欧亚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借助市区一体优势,结合森林、冰雪、中俄界江等特色资源,初步构成了“六区一带”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六区”即黑河城区商旅休闲中心区、瑷珲古城历史文化旅游区、新生鄂伦春民俗旅游区、卧牛湖休闲度假旅游区、锦河关东文化旅游区、胜山森林科普探秘休闲区;“一带”即黑龙江沿江滨水休闲旅游带,沿途包括:龙马文化之乡—上马厂、黑河市区的后花园—卧牛湖、中俄风情商旅休闲中心—黑河城区、黑龙江冷水鱼美食村—长发村、农业科技观光园—四嘉子乡、满族文化体验地—小乌斯力村、俄罗斯族特色村寨—外四道沟村、中国北疆知青第一村—外三道沟村、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瑷珲古城、满达文化之乡—坤河乡、南迁过江地—富拉尔基村。
依托项目夯实基础
抢抓龙江丝路带重大发展机遇,全力加快旅游项目建设,不断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瑷珲古城整体开发,《瑷珲新城遗址保护总体规划(2015—2035)》通过省文化厅专家评审,瑷珲海关历史陈列馆完成旧址修缮、新馆布展,瑷珲国家森林公园、知青馆功能不断完善。百年金镇博物馆、瑷珲记忆馆、非物质文化遗产桦树皮手工技艺馆、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教育基地建成开放,外三道沟村建成全市首家村史馆。深挖鄂伦春民俗文化内涵,莫日根国际狩猎场项目扎实推进,《总体规划》获省林业厅正式批复,完成枪支(弹药)库选址、规划设计,正在进行狩猎场运营基地规划设计。刺尔滨原始部落体验区一期开园,成为全市首个鄂伦春民俗文化景区,“北方游猎第一乡”品牌不断提升。追溯达斡尔南迁历史,建成“艾浑斡包”,完成主题雕塑设计,富拉尔基南迁广场年内建成。大力发展自驾游、乡村游、民俗游,新生村被评为全国首批乡村旅游模范村,小木屋等25家特色乡村饭店被评为全国首批金牌农家乐。改造升级红河谷国际滑雪场,建成1.5万平方米草坪婚礼场及高尔夫练习场,完善夏季旅游功能。外三道沟知青村、外四道沟俄罗斯族村、坤河达斡尔族村等沿江乡村特色鲜明,构成沿江滨水美丽乡村旅游带。实施“智慧旅游”工程,主要景区景点实现4G信号或WIFI信号全覆盖,旅游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特色营销塑造品牌
发挥文化牵动作用,成功举办了鄂伦春族下山定居60周年主会场庆典、纪念达斡尔族南迁360周年“库木勒节”,瑷珲历史文化论坛、鄂伦春族“古伦木沓节”、瑷珲“上元节”和“知青文化巡展”等特色文化活动,丰富旅游文化内涵,5年累计实现旅游收入18.1亿元,接待旅游人数408.9万人次。
开展跨区域联合营销,与孙吴、五大连池等周边县市组成旅游联盟,统一打包旅游产品,赴南京、青岛、哈尔滨等地进行整体宣传,推出“哈尔滨—黑河—布市”经典自驾车线路,举办“跨一江、游两国、嗨三天”自驾游、“六一全家总动员,欢乐无限锦河生态游”、“小知青体验游”、“鄂乡邀你过大年”、“猎乡冰雪旅游季”等特色活动,开发避暑养生旅游路线,接待中老年团十余个、自驾游车辆1.5万余台次,逐步打造“北国养生福地”的重要节点。
监管服务提升水平
强化旅游监管,相继成立了爱辉区旅游局、卧牛湖景区管理局、爱辉区旅游协会、瑷珲古城景区管理处,这些部门、组织的成立有力地推动了全区旅游产业的规范化、制度化管理。组建了区、乡两级旅游执法队伍,形成了自上而下的旅游行业管理体系,为景区景点规范化管理打下基础。规范旅游行业秩序,建立了联合执法机制,严厉打击“零负团费”等严重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行为,坚决杜绝黑车、黑导及旅行社承包挂靠、不与游客签订旅游合同、不载明合同事项、不履行合同、与无资质人员进行旅游业务合作等行为,全区旅游景区景点全部设置了投诉室、投诉电话、投诉记录本,定期开展应急演练,确保了全区旅游系统连续10年无重大安全责任事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