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吴县委以“三严三实”为统领,主动把创新机制、解决问题、打牢基础等措施融入基层党建工作之中,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和锐意进取的勇气全面夯实党的执政基础,唱响了“千帆竞发、党旗飘扬”的党建工作主旋律。
抓责任——
让远航定向立标
只有真正把管党责任落到实处,才能把各级党组织书记的注意力和兴奋点聚焦到干好党建工作主业上来。基于这一认识,孙吴县委始终坚持书记抓、抓书记,以上率下,层层传导压力。县委先后10余次召开常委会和专项工作会,研究部署后进支部整顿、基层保障、服务型党组织创建等工作,县委书记70余次深入基层调查研究,走遍全县所有乡镇、村屯、林场、社区,20余次深入机关、企事业单位、合作社等基层组织,检查指导党建,督促工作落实。针对部分干部不够重视党建问题,不断强化各级党组织书记抓“主业”意识,落实书记“抓党建是本职、不抓党建是失职、抓不好党建就是不称职”的要求,制定了基层党建工作主要量化督办指标,推行了基层党组织书记专项述职评议、党组织书记工作例会、“承诺践诺评诺”等制度,提高了各级党组织书记抓党建责任意识。在各部门建立实行了党建联系点制度,进一步明确包村部门帮扶党建工作责任,通过每名县处级包乡领导至少抓1个党建示范点和后进支部转化,每个包村部门至少帮助所联系村屯解决1至2个党建实际问题,形成了上下齐抓、部门联动的党建工作合力。
抓短板——
让引擎开足马力
根深才能枝荣,枝荣才能叶茂。孙吴县委在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上下大决心,花大力气,用“倒排队”的方式,确定15个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整顿转化三年规划和三年整改台账,逐村分析,研究对策,先后撤换调整不胜任支部书记8名,在省市下派9名第一书记的基础上,又选派了46名科级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对6个省市没有派驻第一书记的软弱涣散村,重点选派了6名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熟悉农村工作的科级干部担任第一书记,推动解决群众问题280余件,有7个村被纳入全省定点驻村扶贫规划,14个软弱涣散村完成路面硬化9.5公里、边沟10.5公里,自来水入户工程两个,泥草房改造52户,安装铁栅栏1.6万米、铁大门107个、路灯120余盏,改厕153个,新建广场和晾晒场1.34万平方米,维修农田路39公里、修建桥涵6座,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普遍实现转化升级,带动全县党建工作步入了后发赶超、晋位升级的科学发展快车道。
抓保障——
让基座坚如磐石
针对基层组织活动少、投入不足、办公和活动场所缺乏等问题,孙吴县加大了对基层党建工作的投入力度,完善了基础保障机制,在党员教育培训、农村和社区党建工作和活动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基础上,又新增投入村和社区工作运转经费、服务群众专项经费等资金800余万元,村和社区各项经费平均超过14万元,确保了基层“有钱办事”。完善了激励保障机制,全面兑现了村干部、社区“两委”成员工资待遇和离职村干部生活补贴,村党组织书记和村委会主任岗位补贴提高到1.5万元,社区党组织书记补贴提高到每月2690元,确保了基层“有人理事”。强化了基层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开展了农村活动场所专项整顿活动,改扩建场所8个,新建500平方米社区场所1个,全县村和社区活动场所实现了全覆盖、全达标,确保了基层“有地议事”,全县党建基础更加稳固。
抓创新——
让风帆高高扬起
创新始于责任,源于实践。孙吴县针对新经济常态下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围绕创新创业创优,精心谋划了“转作风、正形象、促发展”、“夺旗争星促赶超”、“百局联百村”、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活动载体,尤其是根据不同行业党组织和党员的实际特点,设计了农村“双增双促”、社区“四百”、企业“双比双争”等载体活动,搭建了党组织和党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桥梁。培育了一批以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李巧玲为代表的优秀党务干部典型、以全国劳动模范、种粮售粮大户、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吴德显为代表的农村致富带富典型,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全市优秀共产党员李春莲为代表的立足本职岗位无私奉献典型。针对党建新特点,狠抓了社区和“两新”组织党建,全县社区初步形成了一区一品的特色党建格局,专门组建了“两新”党工委,建立非公企业支部和特色党小组7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党支部3个,带强了桦林、哈屯等国家级农机合作社示范社,桦林合作社固定资产达到9000余万元,经营范围涵盖了农机、种植、养殖、农产品精深加工等四个领域,先后被评为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星级示范社、农民百强合作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