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2月10日讯 在与俄罗斯阿穆尔州米哈伊洛夫区隔黑龙江相望的逊克县,当地农民到俄罗斯种“洋”地,挣“洋”钱,已经不是啥稀罕事儿。
2003年以来,全县累计对俄转移劳动力3200多人,赴俄普通劳务人员年人均纯收入在1.5万元以上。这是近年来,该县充分利用地缘优势,把对俄农业合作作为农民增收、财政创收的有效途径来抓的结果。从建立对俄农业合作园区入手,坚持以公司牵动农户,以园区带动基地,推动了对俄农业合作的快速发展,在异域土地上开拓出一片新的天地。
-广辟财源机遇就在对岸
逊克县是典型的农业县份,土地作为农业生产的第一要素,已经达到了开发极限,通过增加土地经营面积达到增收的途径已难以实现。且由于受资金、技术、气候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通过提高单产和拓展农业产业的方法实现增收,短期内又无法实现。在这种情况下,连续多年农民收入始终低谷徘徊,农民增收致富的心情尤为迫切。
逊克县对岸的俄阿穆尔州米哈伊洛夫区有近3.5万公顷土地长期撂荒,而且土质肥沃,气候条件与逊克县大致相同。俄农产品市场供应严重不足,农业劳动力匮乏,生产技术水平较低。
自然条件的互补性为对俄农业开发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特别是随着国家和农民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加大,逊克县的农业机械化水平快速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繁重的农业生产中解放出来。同时,种植技术水平也不断提高,适合本地的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成熟,为对俄农业开发提供了人力、机械、技术基础。
天时、地利、人和,机遇稍纵即逝,抢抓才能发展。2003年,这个县紧紧抓住全省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的有利机遇,积极开展双方政府间的会谈与磋商,争取到俄方在土地、税收、能源等方面提供的优惠政策。县政府与俄米哈伊洛夫区政府签订了1万公顷的土地租赁合同。
目前,逊克县在俄建立1个农业合作园区和9个合作农场,共投入对俄农业合作资金850余万元,过境农机具139台件,承包俄方土地1万公顷。除在俄米区外,一批农民还在阿州的扎维京斯克、赖齐欣斯克等市区从事蔬菜种植和畜牧业养殖。去年已开发种植大田作物6300多公顷,蔬菜260公顷,建养猪场2处,生猪存栏650余头。预计实现总产值4500万元以上,纯收入可达1100万元。
-政府搭台创新合作机制
到国外种地,效益如何?风险怎样?为打消这些疑虑,县政府做起了坚强的“后盾”。通过几年来的经营和实践,逊克县逐渐摸索并建立了“政府搭台、公司运作、农户经营、统分结合”的运行机制,促进了政府、企业、农户分工协作,互利互信,有效降低了农户经营风险,保护了农民利益。
县委、县政府不断加强与俄方磋商和会谈,通过频繁往来,逐步建立起了政府间互信、部门间密切协作、私人关系融洽的双边合作关系。2004年8月,俄阿州政府在“园区”召开了中俄农业合作现场会,推广逊克县与俄米区政府农业合作经验。2005年,示范园区由县区级上升到黑河与阿州两地级示范项目。2006年,该园区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远东地区中俄农业合作示范园区。
县政府组建了逊克县财源经贸有限责任公司等三个对俄农业合作公司,并在公司内建立了对俄农业合作“统一租赁土地,统一办理涉外经营手续,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组织物资通关,统一结算贸易往来资金”的“五统一”的运营模式,促进了分散经营向统一经营的转变,形成了“政府宏观推动、企业市场化运作、农户分组经营”的合作模式,有效降低了经营成本,解决了一家一户难以办到的难题,实现了政府和公司承担风险,农民受益。
-规范运作步入良性发展
为了彻底解除参与经营的农民和农户的后顾之忧,逊克县整合了地方财政资金和省农委、省财政等部门专项扶持资金,统一承租俄方土地经营,以典型引路的方式引导企业和农民个人投资。适时出台了《逊克县推进对俄农业战略合作升级的实施意见》,对原有的政府所属公司进行改制,全面推行对俄农业合作项目民有民营,实施市场化运作、公司化运营的方式,使对俄农业合作全面步入规范化发展轨道。同时,坚持公司主导和实施园区引导,强化基础建设引导规范经营。为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县委、县政府把对俄农业合作作为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会议,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不断加强政府间的交流与合作,充分发挥政府部门职能作用,提供一切优质服务,为推进对俄农业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回顾过去,脚步坚实。展望未来,前景无限。随着对俄农业开发这块蛋糕的越做越大,逊克县发展的步伐必将增添新的动力,越迈越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