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2月1日讯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农村经济迅猛发展,农民居住条件取得质的飞跃。从过去的土草结构——木架结构——砖瓦结构到如今的瓷砖贴面,洋楼、别墅。农民们在感受着党的温暖,享受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居住条件不断向小康迈进。
上个世纪70年代初期,解决温饱的农民首先想到的是改善住房。他们拆掉土坯房,先后盖起表砖房、卧表房,到70年代末,沿江一带富裕起来的农民基本上建起了砖瓦结构三居室的住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经济迅猛发展,1983年我市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31元。1984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打破了集体单一经营的农业方式,家庭副业开始恢复并大力发展,1988年农民人均收入迅速增至566.4元,年均增长14.05%。80年代,黑河市农民住房条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砖瓦住房已普及,富裕点的农民建起了砖瓦结构、水沙石、瓷砖贴面的新型农村住宅,有的农民还建起了楼房。由于农村经济持续增长,农民收入快速增加,家电等耐用物品进入寻常农民家中。农村住房渗入了一点美感因素,前门的顶方在水泥平面上雕刻了一幅幅图画作为装饰。虽然构图和工艺不算精美,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体现在“房前屋后”。还有部分农民在房屋外墙上采用了简单的瓷砖贴画,这种图画装饰成为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农村住房的一个鲜明特点。
进入新世纪,我市农村住房发生了质的变化。在住房宽敞的基础上,质量进一步提高,砖木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住房占住房面积的99%。1990年黑河市农村新建住房18万平方米,人均住房达到9.2平方米。到1999年农村人均居住面积18.68平方米,比1990年翻了一番。上个世纪90年代之后,砖房经过农民几年的改造,从土灰用上了水泥,从水泥灌缝到水泥抹墙,地基越打越深,住房盖得结实了,在格局和性能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室内地面和墙面全部水泥抹墙,采用简单涂料进行装饰,木质吊棚逐渐在农村流行,门前场院也进行简单平整,红砖铺路。
2008年农村住房条件有了突破性改善,农民人均居住消费支出624.48元,比1978年增长百倍以上,人均住房面积由1980年的8平方米增加到21.27平方米。2008年农村住房发生了质的飞跃,人均楼房面积2.53平方米、人均砖瓦平房面积18.64平方米、人均其他类型住房面积0.1平方米。2000年后,我市农村住房的建筑特点有了很大的改变,有效利用建筑面积,在隔寒保暖性和牢固、审美意识上有所突破。房屋建筑不仅美观,而且从牢固性和抗震性、整体性上促进了农村住房的改进。特别是近些年,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农村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农民手中有了余钱,开始修建住宅楼。特别在一些经济发展较快的乡镇,政府部门还出台一系列政策,帮助农户筹建住宅楼。
回首改革开放30年以来,黑河农村经济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经济文化繁荣,农民居住环境日新月异,党的富民政策让农民不再满足吃得饱、穿得暖、住得好,农民生活不断向小康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