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1月11日讯 “我们要学习你们的成功经验、引进你们的先进技术,依靠你们的机械优势,大上高产玉米,与农场共同打造沿江一线玉米示范带。”近日,孙吴县组织50多名乡镇村干部和种植大户参观红色边疆农场玉米耢茬整地现场。玉米的全程机械化和免耕节本技术,给孙吴县发展高产作物增添了信心,带队的县领导提出与该场搞玉米共建。
红色边疆农场现拥有机械总动力17674千瓦。其中进口纽荷兰、维美德、约翰迪尔等轮式拖拉机45台套,凯斯2388、迪尔佳联等系列收获机32台套。为了夯实现代化大农业基础,充分发挥大机械的优势,实现效益最大化,该场大力开展场县共建和跨区作业,将作业半径延伸到内蒙古和黑河市、孙吴县部分乡镇。从2006年开始,这个农场领导班子就以超前的思维,在整个北安分局率先组织了跨区作业和场县共建作业,厂领导亲自到内蒙古海拉尔农牧局和黑河、孙吴等周边市县的农村联系代耕、代收作业。每年麦收时节,该场都组织十几台先进收获机械到内蒙古从事代收作业,四年来,有37台车组先后赴内蒙古进行跨区作业,收获作业25余万亩,纯收入达120余万元。去年6月中旬,该场有机户崔新的约翰迪尔4720自走式喷药机开赴内蒙古跨省作业,仅一个多月时间就完成作业面积18750亩,纯收入8万多元。他已经连续三年赴内蒙古海拉尔农牧场从事喷药作业,累计收入30万元。
同时,该场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与爱辉区爱辉镇、坤河乡,孙吴县四季镇、沿江乡、大桦林子乡、腰屯乡等一区一县二镇四乡建立共建关系,努力打造影子农场。2008年,农场组织42台机车为共建单位代耕、代收,共完成收获面积8.75万亩,播种、耕地等其他作业34.2万亩,纯收入240万元。2009年,该场为周边乡镇代耕、代播、代收作业35.2万亩,有机户增收130余万元。
爱辉区坤河乡坤河村借鉴该场规模经营模式,推行连片种植,采取统种、分管、分收的管理方法,全部使用农场的大机械标准化作业。农场对此非常重视,为其进行整村代耕,2008年秋使用大马力拖拉机,为该村统一进行深松浅翻秋整地6000余亩,打破了“犁底层”。2009年5月,农场出动4台大马力播种机,利用四天时间完成了该村的6750亩大豆播种任务,全部播在高产期上。实践证明,场县实现了农垦与地方的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红色边疆农场第四管理区第二居民组与孙吴县沿江满达乡大桦林子村唇齿相依,前些年,由于双方的水力资源不配套,每逢雨季来临,位于山下的耕地时常遭受山洪的侵袭,给种植户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损失。2007年和2008年,农场投资了70余万元为该组进行小水改造,挖掘疏通拦水泄洪渠1.1万米,修筑桥涵7座后,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组乃至农村耕地抵御洪涝灾害的能力。今年,大桦林子村在上级水利部门的帮助下,完成泄洪沟渠8000多米,各类管道桥涵17座,与农场修建的水利工程配套实施,形成了沟渠遍布每块耕地,桥涵连通各个地号的格局。使居民组与村屯西侧的山下近2万亩耕地不再受山洪侵害。
场县共建充分实现了互利共赢,为此,该场以及周边市县积极落实省委精神,大力开展共建活动。日前,该场已经与孙吴县、爱辉区达成了2010年农业、基础建设、党建、团建、合作医疗等场县共建协议13项。红色边疆农场将继续发挥大机械作业优势,全力打造场县共建5553工程,突出大发展和大贡献,夯实现代化大农业基础地位。5553工程就是实现向周边市县农村良种辐射5万亩,技术培训500人,跨区作业50万亩,引领打造沿江乡、爱辉镇、坤河乡、红色边疆农场30万亩玉米示范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