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1月4日讯 “小玉米”调出了大效益,让种植户尝到了甜头。如今,建设农场职工争先踊跃报名,要求今年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将从2009年6.5万亩玉米计划扩大到12.9万亩,占全场耕地总面积的二分之一,打破了建场60年来以大豆为主的局面,“小玉米”何以坐上正席?
示范带动调结构
职工相信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从2007年开始,这个场尝试玉米种植,党员干部带头种植了3万亩,平均亩产650公斤。2009年玉米种植面积扩大6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平均亩产达到750公斤,按市场销售价格计算,亩纯效益达到350多元。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逐步扩大,形成了“豆-麦-玉”新的轮作方式,扩大了结构调整空间,均衡利用了土壤养分,调节了土壤肥力,最大限度发挥土地的增产潜力。
扫清障碍促发展
通过应用“催芽播种”和苗期喷施生控剂,成熟期扒皮晾晒等综合配套技术,解决玉米成熟后脱水难;引进先进的玉米收获机、扒棒机、联合收获机等18台,提高收获质量和作业效率,解决收获难;引进玉米灭茬机6台,玉米秸秆打包机5台,利用冬季冻收后、降雪前进行秸秆打包,春种前进行灭茬扶垄,解决了田间清理难;采取招商引资,建成一座日处理玉米300吨的烘干塔,解决了收获玉米水分大,贮藏难;通过扩大畜牧养殖规模和与大型玉米加工企业合作,解决销售难。每年农场通过养猪养牛养禽,实现过腹增值拉动了玉米产业的发展。
推广科技创高产
这个场玉米种植由于技术统一,促进了玉米模式化栽培的普及。通过采用“大垄双行”和玉米大豆间作互卡轮种的栽培模式,并且有明显的抗旱耐涝优势,在2009年遭受多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周边采用常规方式种植的玉米大幅度减产,相比之下,玉米亩产比周边地区高出150公斤以上;“精种细收”,实现了节本增效。为了保证玉米播种的精度和匀度,引进2台意大利产气吸式精量播种机,每亩节省用种1斤,节约种子费用7元,节省间苗费20元,靠匀度亩增产50公斤以上;实施“缓控技术”,实现提质增效。通过应用长效玉米专用复合肥,使玉米子粒饱满,色泽光亮。另外,进行飞机航化喷施生控剂,降低株高,不仅成熟期提前3~5天,每亩还增产5%~8%。
由于玉米品质优良,该场2009年4.5万吨玉米相继被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客商收购,在去年11月中旬前,玉米已被抢购一空,全部为现金交易,6万亩玉米共为职工创收2112.5万元,产品变现速度之快为这个场历史上首次,全场上下都尝到了种植玉米带来的甜头,从而更加激发了职工种植玉米的积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