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12月24日讯 近日,建设农场再传佳音:大麦单产357公斤、小麦406公斤、大豆228公斤、甜菜3吨、玉米750公斤、水稻500公斤。全场25.44万亩的作物实现农业生产总值2.23亿元,全口径利润1.271亿元,平均亩效益达到395.96元,全场人均收入1.1万元。这是该场坚持农业提质带来的结果。
●标准化提升连年创高产
建设农场坚持农业基本制度不动摇,向提高农业标准要效益,明显提高了农艺措施到位率,全面提高了田间作业质量达标率,突破性提高了农产品优质率。刘洪波承租了557亩耕地,拥有804拖拉机等农机具12台套。由于坚持科学种田和标准化作业,2009年虽遭遇特大春旱,他种植210亩大豆仍亩产197公斤。这只是建设农场实施标准化作业的一个缩影。
从2001年起,农场就专门成立了“农业生产标准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基层生产单位也相应成立了农业标准化生产领导小组,层层签订目标管理责任状,分阶段进行验收评比,使“六统一”管理得到了提档升级。
为着力推进全作物、全面积、全过程、全方位的标准化提档升级,加快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农业标准化体系,促进农业品牌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农场积极引进各类先进机械。仅2009年,就新引进迪尔7830拖拉机4台,引进迪尔4730喷药机1台,引进麦克唐100喷药机1台。为加大玉米收获实力,引进7台玉米割台,进一步提高了播种、管理和收获的现代化水平。
与此同时,农场不断引进和自行研发先进的栽培模式,应用“催芽播种”和苗期喷施生控剂,解决玉米成熟后脱水难。
●调结构提效农户笑开颜
建设农场以巩固农业可持续发展、稳定增加职工收入为目标,紧紧围绕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压大豆、稳麦稻、扩玉米、强经作、上品质、突特色、增效益。张宝财种植玉米6公顷,采取玉米套种大豆的方法在春天大旱、夏季涝灾严重的情况下,玉米喜获丰收,亩产750公斤,亩利润可达500元。像张宝财这样的种植玉米户在建设农场有500多户。
2009年,建设农场种植玉米6.5万亩,在多种自然灾害交替出现的不利条件下,玉米亩产达到750公斤,总产4.5万吨,亩纯效益达到355元。“小玉米”调出了大效益,让种植户尝到了甜头,如今,职工踊跃报名,要求明年扩大玉米种植面积。长期以来,麦、豆一直是建设农场的主要作物,从2007年开始,农场尝试玉米种植,党员干部带头种植了3万亩,平均亩产650公斤,2008年玉米种植扩大到4万亩,平均亩产达700公斤,亩效益超过了大豆、小麦。
由于玉米品质优良,相继有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客商来场商谈收购事宜,截至目前,玉米已被抢购一空,全部为现金交易,为职工创收2112.5万元。
多年来,水田开发一直未能如愿,2009年,依托水资源优势,建设农场投资660万元,对其下游进行水田二次开发治理。据悉,明年农场水稻将扩大到3万亩。
●重生态提质保质量安全
建设农场保证了耕地免受农药的污染,实现了土地的用养结合,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在保障农产品质量、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应对市场挑战等方面,起到了强大的引领和推进作用。董树全几年来搞规模经营的同时注重了结构调整和合理的轮作,坚持秸秆还田,相对降低了来自市场和自然条件的风险,使经营效益常年趋于稳定。7年里,他种过小麦、大麦、大豆、玉米等作物,年年都是正茬口,产量和效益在三管区始终名列前茅。
建设农场常年坚持用地养地结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通过坚持土地的持续利用,使耕地自身增产潜力得到了提高。7年累计秸秆还田52.8万吨,使有机质含量始终稳定在7.6%~8.2%之间。
为了加强对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监管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早在2005年农场就出台了《农药安全使用管理办法》,为严防高残留农药进入市场甚至施入田间,农场始终坚持统一采购,统一施用的原则,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对肥料种类的要求标准,限制使用化肥的种类和用量,避免农产品中的化肥残留,确保质量安全;保留每个生产环节的质量记录,并有负责人签字,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性。
2007年作为黑龙江垦区7个标准化示范场之一,率先通过了省农产品质量认证中心的良好农业规范认证,2008年完成了三年转换期,通过了欧盟的有机食品认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