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12月1日讯 望着堆积如山、籽粒饱满、金灿灿的玉米,农户们乐得合不上嘴。红色边疆农场种植户于永江今年种了800亩玉米,亩产达到了550公斤,按市场价格每公斤1.3元计算,亩效益715元,比大豆亩效益高出近一倍。北安分局2009年种植的71.3万亩玉米尽管受到内涝、低温等灾害影响,但总产还是达到39.2万吨。玉米占粮豆总面积的17.8%,产量占粮豆总产的30.1%。平均亩效益达到了400元,比其他作物平均亩增效70元,增幅为21.2%。
北安分局地处高寒地区,受自然条件制约,可供种植的高产高效作物相对较少,438.6万亩耕地逐渐变为“清一色”大豆种植区,使大豆重迎茬问题日益突出,品质降低,产量下降,病虫害多发,给粮食增产、职工增收带来严峻的挑战。种植业增产增收,“路”在何方?经过三年的探索和实践,他们找到了出路——结构调整,种植早熟玉米。为什么要选择玉米作为结构调整的“主角”?分局农业局有这样一组统计数字:近3年,全分局早熟玉米平均亩产为550公斤,分别比小麦、大豆增产200公斤、370公斤;玉米平均亩效益约400元,比其他作物平均亩效益高70元,增幅21.2%。2007年分局率先引进了德国的德美亚玉米品种。该玉米的生长周期为105~110天,具有早熟高产抗逆性强,耐密的特点;适合第四积温带上限种植,不仅能够适应北部地区热量不足、无霜期短的特殊气温条件,而且适合大机械收割作业。建设农场最早引进了德美亚,2007年的平均亩产是650公斤,亩效益达到460元。试种成功破解了多年以来一直困扰农场土地轮作、品种单一的难题,为种植业结构调整趟出了一条新路。此举引起了分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召集相关部门总结经验及时在全局推广。2008年建设农场继续扩大玉米种植,这一年全场平均亩产达到700公斤,亩效益达530元。种玉米成了农业生产的焦点,3年来,全局有85%的管理区干部都到过建设农场参观,种植户前去参观的人数达300多人,很多种植户都认准了早熟玉米。
为了提高收获效率,他们还购进一批玉米收获机、摘棒机还有德国产CLAAS-65型打捆机进行玉米直收后的打捆作业,既解决了玉米收获后的田间清理问题,同时也为畜牧业发展储备了饲草,可谓一举两得。
“小玉米”调出了大效益,让种植户尝到了甜头,明年北安分局将大面积推广种植玉米,达到100万亩,实现百万亩玉米种植区,可增加粮食总产2亿公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