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11月12日讯 在五大连池市双泉镇,一幢红顶白墙的二层楼非常抢眼。这就是有着悠久历史的双泉镇卫生院。走进门诊楼,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诊室、病房,完善的医疗设施,医护人员周到的服务,就医农民满意的笑容。
“以前可没有这么好。”回忆起40多年前的卫生院,在这里工作了41年的老医生胡春林感慨万千。上世纪60年代,双泉镇卫生院只是一间泥草房,破旧简陋阴暗潮湿;医疗器械也只有“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计。那时卫生院里共8名医生,不论中医西医,都背着一个大药兜去给村民看病。当时医疗条件极差,消毒没有工具,只能用沸水,病人死亡率极高,尤其是新生儿和产妇。
1970年,双泉镇各村村民出资出力,使卫生院得到第一次新建,由泥草结构变为砖瓦结构。1978年后,省里开始下拨医疗器械,大专院校的毕业生也来了,卫生院的医疗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20世纪90年代后,双泉镇卫生院的医疗器械渐渐完善,心电机、黑白B超机、X光机、半自动生化仪都配备齐全,医生们经常到上级医院接受培训,诊疗水平也得到飞速提高。2007年9月,双泉镇卫生院喜迁新居,迈入了分科门诊的新时代,医疗条件的改善,科室的健全,使医疗水平获得进一步提高。
为了大力提高农村医疗水平,五市不断加大投入,改造基础设施,近年来,通过向上争取投资540万元,除新建了双泉镇卫生院外,还新建了太平乡、龙镇等9所卫生院,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就医环境和条件。
“现在不但卫生院的条件好了,我们看病花的钱也少了。”见到记者,刚刚做完检查的村民王克勤主动过来搭话。她说:“以前家里条件不好,我和老伴儿明知道自己有病都不敢去检查,硬扛着,吃了不少苦头。现在好了,尤其有了新农合,我们不但有病治病,没病还得勤来检查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