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10月9日讯 “党的政策好,我们的生活就像芝麻开花节节高,一年比一年好了!”农民闫仁章说。
9月24日上午,秋高气爽。在黑河市爱辉镇北兴村宽敞的农家院里,与共和国同龄的闫仁章、任月莲夫妇,接受了记者采访。
“我们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活了60岁了,从来没有离开过农村,要说咱农民的日子,那真是眼瞅着翻着个儿地变,10多万元的砖瓦房住着,家里彩电、冰箱各种电器,城里人有的咱都有,出门坐车,买东西不用出村,就这些搁过去,做梦都不敢想。”面对记者,谈起农村生活的变化,夫妇二人显得有些激动,恨不得把满肚子的话一股脑儿都讲出来。
落实责任制前——日子过得紧巴巴闫仁章、任月莲老家山东省梁山县。二人家境相似,都在县郊的贫困家庭中长大,从小兄弟姊妹众多,父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
任月莲没有上过学,她的童年是背着草背篓过的。后来,渐渐长大一些,有点力气了,就到队里干农活儿。“那时,我没穿过一双袜子,冬天也没穿过一双布鞋。而吃的东西,想起来就心酸。一年才吃一次荤,平时就吃苞米秧、花生秧、野菜。”任月莲说。
闫仁章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务农。“那时,住的是泥草房,打赤脚、穿草鞋去劳动是常事。平时穿打补丁的衣服,好一点的衣服要逢年过节、出门做客才穿。”闫仁章说。1970年春,二人结婚时,没有房子,无奈之下,把一间仓房收拾了,当做新房。1971年,大儿子出生没几个月,夫妇二人就投奔亲戚,来到了黑河市爱辉镇,并在北兴村落了户。一家三口在村头搭了一间茅草房,安顿下来,夫妻俩不仅要照顾孩子,还要上生产队上班。闫仁章给生产队开收割机,任月莲干农活儿。
“那时挣工分,分值三四分钱,一个青壮劳力,一天能挣四五毛钱。地也不高产,一亩地产250多公斤粮,一是种子不行,二是人们也不玩活儿,反正干多干少都一样,到点敲钟,上班就是磨时间,把工分糊弄到手。到年底,一家人所挣的工分,除去领口粮的份儿,能剩下20几块钱算不错了。”随着二女儿和三儿子出生,生活更艰难。“20几块钱,去了油盐酱醋等生活必需品,连给孩子扯块布做身新衣服的钱都没有。”任月莲说,“当时,高粱米饭和猪油,三个孩子吃得舔嘴咂舌,一边吃一边说香。”
落实责任制之初——争做万元户1984年春,爱辉镇也实行了土地承包责任制。全村平均一人一公顷地。“土地是自己的了,这让大伙感到高兴,家家户户铆着劲儿比着干,赶着牛马下地,成了村里一道最独特的风景。”闫仁章说。
当年,全村粮食大丰收,家家院子里、房顶上堆满了高粱、玉米、大豆、花生。
“我家劳力不多,当年也打了五六千斤苞米,靠土地出了3000多元钱,比在生产队时的收入多了10多倍。”任月莲说。第二年,有一位村民靠承包土地挣了1万多元,村里出了万元户。除了羡慕,更多的是不服气。农民有的种起了西瓜,土地种两茬,万元户越来越多,到后来就不是啥稀罕事了。
1986年,闫仁章贷款买了拖拉机,生产力一下子提高了,当年获得大丰收,成了村里第一批盖起砖瓦房的人。此后,闫仁章又陆续买了东风卡车、卡玛斯跑运输,腰包日渐鼓起来了。
闫仁章的三个孩子也陆续成家。闫仁章在自家院里又给两个儿子盖了一排砖瓦房。
如今,闫仁章的大儿子在镇里开了一家商店,生意红火。二女儿嫁到了外乡,生活富足。三儿子黑河师范毕业,在张地营子乡当了几年老师,后来辞职开了一家农机具修配厂,年收入近10万元。
2000年以后——铆劲儿奔小康“近些年,惠农政策一个接着一个,农民种地,不但不交税了,国家还给补贴,农民种田又来劲了。在政府的引导下,农民也算起了经济账,记者同志你刚才进村时大概也看到了,村头的大片平地搞起了试验田,大田改种经济作物了。种地、养殖、下矿,农民致富各显身手。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了4000元,按一家4口人算,家庭年收入1.6万元。”闫仁章说。
“我家在村里算中等户,现在村里绝大多数人家都盖起了砖瓦房,水泥路也修到了家门口,村里有超市,有集市,有文化活动广场,咱农村人的日子那真叫鸟枪换炮——今非昔比了。”任月莲说。
2000年以后,闫仁章、任月莲陆续卖掉了跑运输的汽车,除了照看自己的那七八公顷地,闲时就去儿子的修配厂“打工”。
“活了60岁了,我们过过苦日子,可自从有了党的好政策,咱农民钱包鼓起来了,不愁吃不愁穿,日子越过越有奔头儿,还要赶超城里人呢。”两位花甲老人已笑得合不拢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