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9月29日讯 娱乐观念折射时代的变迁
从“找”到娱“六十年前,人们的娱观念与今天有很大的不同,当时由于经济条件决定,人们根本没有太多的娱方式,除了看看电影、聊聊家常以外,那就是吃饭、工作、睡觉了。”今年69岁的刘长荣老人说。
“从前,那纯粹是‘找’,不然也没有可以消遣的方式。”刘长荣说,“今天的娱乐和从前的“找乐”可是有天壤之别,听音乐、看电视、跳集体舞……还有年轻人们的打游戏、卡拉OK,总之多得让人眼花缭乱,现在的娱乐才叫娱乐呢,人们能够自觉地参与、自觉地选择,给自己身心充足的空间,从而大大增加了愉悦的程度。”
从“吝啬”到消费
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市民在娱乐上的消费从“不舍得”到“舍得”,这种娱乐观念的转变越来越明显。“如今人们生活富裕了,从前那种‘花钱即是浪费’的观念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市民刘先生说,“紧张忙碌了一整天,下班后,绷紧的神经都想放松一下,尤其是一家人坐在一起,快快乐乐的,花再多的钱也舍得。”“现在的生活条件好多了,坐在宽敞的客厅里,吹着空调,吃着美味,喝着饮料,再欣赏高清晰的画面,真是人生一大享受啊。”正当市民小冯兴致大起时,其父冯先生不禁感慨道,“是啊,你们80后,要比当年的我们幸福多了,我们小时候可不像现在这样,别说边吃边玩,就是简单的娱乐,还不能尽兴呢!最开始是没什么好玩的,到后来就是舍不得玩,可没有你们幸运,只要开心,哪怕把娱乐设施都买回家,也不为过。”
从封闭到开放
从半导体、VCD、电视机,到现在的MP3、MP4、互联网,琳琅满目的娱乐载体进入寻常百姓家,为他们的生活添姿添彩,也促进着人们的娱乐观念从封闭走向开放。
新中国成立初,很多人都认为娱乐只是年轻人的事儿,一些老年人连想都不敢想,现在不同了,大家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加入到娱乐行列中,自由地享受多彩生活。
夏日的黑龙江畔,每到傍晚时分,就会聚满不同年龄段的黑河人。秧歌舞、交际舞、乐器演奏、卡拉OK等群众演出,将黑河的夜晚渲染得欢乐祥和,绚丽美好。
市民韩雪松说,经常还有一些外地游客和俄罗斯人路过,偶尔他们也会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大家一起参与娱乐,一起分享快乐,通过相互交流,增进友谊,实在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儿。
娱乐场所任你随心选择传统娱乐场所经久不衰
“记忆中,无论是在广场上举行重大的政治事件还是纪念活动,只要参与之后,大家往往都会激动不已。”年近古稀的杜先生说,“这么多年来,广场娱乐凭借强大的感染力、浩大的声势,激发着大众的热情,这种娱乐效果是其他娱乐场所无法比拟的。”
杜先生说,最难忘记的是八九十年代,黑河的广场上迪斯科、交际舞风靡一时。闲暇时间,人们都要走出家门,跟随强劲的节奏,活动全身筋骨。
“直到今天,黑龙江畔的各个广场依然是群众集体娱乐的首选场所。专场演出、焰火晚会、集体舞……在全民参与的广场娱乐中,大家都会不自觉地为自己成为集体的一分子而感到骄傲。”杜先生说。
60年来,可以与广场相媲美的传统娱乐场所,那就是礼堂了。作为严肃政治事件与娱乐狂欢的结合体,上世纪80年代,大礼堂肩负起了上传下达、群众集结、群众娱乐等多方面的功能。“我们上学时都参加过在大礼堂举行的活动,通常是政治报告、学生教育等。活动结束,主席台匆匆撤下,帷幕拉开,接下来便是令人期待的电影或演出了。”市民王先生介绍说。90年代后,大礼堂更多地肩负起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作用。歌舞杂技、大合唱比赛、俄罗斯专场演出……精彩节目、轰动效应所引发的娱乐风暴,一直持续到现在。
现代娱乐场所魅力四射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渐渐充裕,颇具潜力的精神生活不禁被时代唤醒。舞厅、台球厅、酒吧、网吧等一些现代娱乐场所相继诞生、迅速走红。
在新中国成立60年里,舞厅作为人们娱乐的神秘地,从未销声匿迹过。尤其是80年代以后,舞厅逐渐成为时髦青年经常出入的场所,90年代迪厅的普及,又使得跳舞、蹦迪的场所向社会全面敞开。
此时,愉悦身心的街头卡拉OK随之兴起。“当时,卡拉OK通常设在电影院门口、广场上、马路边,随便搭起一台电视、架起两个音箱就可以开唱了。一元钱一首歌,人人都可以登上舞台当‘歌星’,那种快乐是无法形容的。”市民杨旭说,“如今,街头卡拉OK已演变成了KTV,一元钱唱一首歌变成了一小时价格不等的高档消费。但人们仍欣然愉悦其中,吃完饭去唱两首,几乎成了朋友聚会的一个惯例。”
上世纪70年代,却是录像厅风靡的黄金时段。在隐蔽、狭小的空间里,饱览颇具浪漫、充满幻想的娱乐影片,在当时,可谓是一代人对幸福的最好诠释。时光流转,几十年过去,在气质上与录像厅最为接近的网吧,迅速抢进了人们的视线。“很多有过录像厅娱乐经验的人,走进网吧后,几乎都会产生一点似曾相识的亲切感。”一副怀旧神情的张先生告诉记者,“网吧里的年轻人们与当年那帮沉迷于荧屏上打打杀杀的年轻人不同,他们沉迷在一个更为虚拟的世界里,打游戏、浏览网页,亲自创造着愉悦。”
舒适娱乐场所风靡边城
随着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如今,家庭客厅个人多媒体娱乐与走进大自然渐渐被推崇。人们在追求快乐的同时,更加注重身心的舒适、健康。
“现在,坐在家庭客厅里,就可以满足一切娱乐要求,动感的音乐、大屏幕的电影、在线游戏……丰富的客厅娱乐设施已经足够可以让一个人或一个家庭充满个性化的娱乐选择。”某商场管理人员张晓华女士说。家庭客厅的娱乐设施见证着多元化娱乐时代的到来,而深受俄罗斯影响的黑河浴池,也因为走向多元而备受人们的青睐。“现在的浴池,不但可以洗澡,还可以做美容、看电影、听音乐,对于上班族来说,不失为周末放松的一个好去处。”市民李女士说。
如今,如果可以与这些综合、多元的娱乐场所相提并论的,那就是广袤的大自然了。盛夏时节去野外郊游,寒冬里去滑冰滑雪,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大自然的魅力……不知不觉中,已成为人们的另一个主流娱乐方式。
娱乐载体从胶片到网络的跨越
电影载体:从胶片放映到DVD,网络下载一度风靡谈到60年电影载体的变化,出生于1941年的胡景智老人告诉记者,60年前,黑白故事片给人们单调的生活增添了许多生机。
胡景智回忆说,新中国成立初,电影都是胶片放映,当时王肃电影院门前每天都有海报,学校组织3分钱或5分钱一个片,“华语对白”的《斯大林格勒大雪战》等影片给他的少年留下了美好记忆。
6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去寻找更为便利的途径,使得电影的正常发展渐渐受到冲击。尤其是80年代初,街头大大小小的录像厅陆续“掏空”了电影院,实用性较强的录像带开始被流传借阅,互相拷贝复制。
今年45岁的满德奎回忆说,“想到能够快速看到新鲜的影片,人们还是乐此不疲。”90年代初,数据压缩技术的迅速发展引发了一场影视技术的革新,VCD的出现,结束了录像带和录像厅的美好时光。“然而,不久后诞生的DVD,以其容量更大、音质和清晰度更佳、价格不昂贵的特点,又很快将VCD取而代之。”80后黄耀强说,“目前,坐在‘家庭影院’里看电影,已经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另外,网络下载几乎已成为大家的首选。”
音乐载体:从黑胶唱片到MP5,收音机魅力恒久“新中国成立初期,家里要是有台半导体就算不错了,人们收听新闻和音乐主要靠收音机。”今年68岁的李先生说,“只有极少量高知家庭才买得起唱机和黑胶唱片,如果能听到纤细的唱针下传出的声音,在当时,那可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到了80年代,双卡收录机和卡带成为了家中的必备。通过卡带,邓丽君、“四大天王”的歌声传遍大江南北,甚至让一代人如痴如狂。“卡带成本低廉,可以反复使用,还可以随意翻录。当它被CD取代时,仍是那代人的一个美好回忆。”今年37岁的王先生告诉记者。
“CD来自于音乐的数码化,也是之后MP3出现的前兆和技术储备。”酷爱音乐的市民杨女士说,“拥有立体声轨、能够存储更多内容的CD出现后,立即成为年轻人追逐的对象。”又如随身听的出现,一种兼具收、录、放声音于一体的袖珍产品,用耳机播放声音,挎于腰部,它的风靡程度,几乎让高校里的学生们几近疯狂。
电子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音乐载体的体积变得越来越小,演变的品种也越来越多,MP3、MP4、MP5的相继诞生,更加方便了音乐爱好者。几十年的光阴流变,出乎人们意料的是,电台里依然传播着最流行的歌曲。从黑胶唱片到MP5,从商场里买CD到网络下载,为了拥有一首音乐,人们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可只有收音机这一种免费的聆听,更让人有亲切、恒久的感觉。
电视载体:从小黑白到大液晶,数字电视异彩纷呈“直到70年代,在黑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才略有几户能够买得起昂贵的电视机。”今年46岁的刘华女士说,“那时,每到晚上,有电视机的人家就会挤一堆人,看着小小的电视屏幕里,闪动不同的黑白画面,劳累一天的黑河人,似乎早已疲惫散去。”
刘华说,改革开放后,电视机陆续在黑河的家家户户普及起来,人们再也不用挤成一堆看电视了。黑白电视机逐渐被彩色电视机所取代,电视机的尺寸也变得越来越大,电视机类型也在不断更新,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先后进入寻常百姓家,原来笨拙的电视机逐渐变薄,现在基本都被挂在墙上了。同时,电视节目也越来越多,由于科技的进步,运用卫星发射,目前,我们可以收看全国各地的卫视节目。
综合载体:互联网兼具视听多功能,打造缤纷世界近些年来,互联网以其自身的优势,不断把娱乐扩大化、时效化、互动化了。地域无界限,娱乐无界限,各种娱乐形式最终相结合,互相掩映,将21世纪的今天打造得五彩缤纷。
“现在娱乐消遣的方式多得让人无法选择,如果有可能就到室外,游艺厅、台球厅、KTV、酒吧、迪吧……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找不到的;如果出不了门,那就上网好了,看电影、看球赛、听音乐、打游戏、QQ聊天……同样让你的生活丰富多彩。”市民张先生激动地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