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黑河时政 | 社会新闻 | 政经新闻 | 文体新闻 | 边境旅贸 | 民生新闻 | 新闻纵深 | 黑河概览 | 评 论
时空黑河 | 生态黑河 | 外媒看黑河 | 新闻专题 | 俄罗斯信息 | 电子相册 | 服 务 | 分类广告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2日汛情通报  ·汛期出游安全注意事项  ·哈铁局临时调整加开2对旅客列车 恢复部分线路旅客列车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1日汛情通报  ·教育部15日起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0日汛情通报  ·防汛防灾知识  ·洪水过后需防范皮肤病  ·黑龙江开辟绿色通道 防汛车辆免费通行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19日汛情通报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政经新闻 正文
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回顾与展望 9.25
http://heihe.dbw.cn   2009-09-25 10:31:01

  东北网黑河9月25日讯 1949年以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诞生为标志,黑河从旧中国军阀混战、日伪统治、匪患连绵的多重灾难中彻底解放出来。六十年来,党委、政府领导全市人民同心同德、奋发图强,开拓进取、艰苦创业,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人民生活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黑河由新中国成立前满目疮痍、经济严重落后的边陲小城,一举成为后发优势明显、发展前景广阔的北疆开放名城。

  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依靠人民群众,积极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建国之初几个五年计划的实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得到了迅速恢复和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特别是1984年胡耀邦同志视察黑河以来,以党的十三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进取,探索出了一条开放开发的新路子。经济发展速度持续加快,从“一五”计划基期1952年到2008年的57年间平均增速为7.2%。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5.2%,是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的一年。经济总量稳步扩大,2008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05.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52年增长48.2倍。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26.2倍、52.4倍和157倍,三次产业比由1952年的62.7:22.4:14.9,调整为2008年的44.4:16.1:39.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1952年的215元增长为2008年的11817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7.9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1982年废除“一大二公”、“大锅饭”的旧体制,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1985年开始农村市场化、社会化改革力度不断加大,在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统分结合双层经营体制的基础上,全面放开农产品市场,建立土地流转制度、推进粮食购销体制改革、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取消农业税,对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初步形成了符合黑河市情和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施种植业“双增”工程,提高粮食产能。2008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202.3万吨,是1952年的9.2倍。实施“主辅换位”战略和畜牧业“跨越发展”工程,促进畜牧业加快发展。在党和国家新农村政策指引下,农村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乡村面貌比建国初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公路里程达到7198.3公里,90.7%乡镇和60.4%村屯实现了道路通达通畅。工业经济不断壮大。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黑河工业短腿问题十分突出,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低。改革开放后,牢固树立工业立市、强市、富市思想,先后投入大量资金,新建了粮油、制糖、乳品、啤酒、农机修造、木材加工、制药等一批工业企业,填补了工业生产的许多空白。近年来,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大力培育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建成了一批能源、矿产、原材料、农林产品加工等竞争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支柱产业。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41.2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3.2亿元,初步形成了传统工业与新型工业协调发展格局。对外开放成果丰硕。以胡耀邦同志“南有深圳、北有黑河,南深北黑、比翼齐飞”战略思想为指导,全面实施南联北开、全方位开放战略。1987年在全国沿边口岸率先打开了中断20年的对苏边境贸易大门。1988年开通了对苏边境“一日游”,开创了中苏边境旅游的先河。九十年代初被国家批准为首批边境开放城市并设立了边境经济合作区。对外贸易特别是对俄(苏)贸易在经历了过热到过冷的曲折历程后,步入了持续加快发展轨道。2008年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实现29亿美元,比开通对外贸易之初1987年增长27618倍。对俄经济技术合作不断深化,截至2008年累计签订工程、劳务合作项目343个,合同金额3.85亿美元。旅游业从无到有、迅猛发展,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71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197亿元。基础设施日趋完善。1952年以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424亿元,有力缓解了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交通方面,复建了北黑、嫩黑两条地方铁路,新建并扩建了黑河机场,开通了黑河至哈尔滨、北京、上海航线。全市铁路总里程达416公里,公路总里程达12041公里。新建扩建了黑河港,开通了气垫船运输,结束了流冰期不能通航的历史,年吞吐能力达到150万吨。通讯方面,通信技术完成了由人工交换、模拟技术向自动交换、数字技术过渡,开通了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小灵通业务及与布市无线电微波通讯和国际公众电话业务。城市基础设施方面,解决了城市集中供水和供热问题,公园、道路、建筑、绿化、亮化、卫生等城市面貌发生显著变化,商业、餐饮、住宿等服务设施档次不断提高。和谐社会建设不断取得新成果。在推进经济发展同时,协调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教育事业通过了国家“普九”和“两基”验收,全部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学杂费,对城镇低保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行了“两免一补”。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阶段入学率均达100%,高中毛入学率和高考升学率明显提高,职业教育跻身于全省先进行列。黑河师专成功实现专升本并向黑河学院转型,纳入到省管院校行列。特殊教育体系不断完善,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95.5%.新办和易地新建了一批中小学,对中小学危房进行了改造,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理顺了教育科研管理体制,成立了黑河市教育研究院。文化事业健康发展,文化产业蓬勃兴起,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中俄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和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得到加强,就业、保障等社会事业平稳发展。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2008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6亿元,为1952年的97.6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76元,约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0多倍。农民人均纯收入4845元,为有记载最早年份1962年的47倍。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3.9平方米,农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19.1平方米,农村住房砖瓦化率达到65.2%。总之,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是黑河历史上发展速度最快、发展效益最好、群众得实惠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创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崭新局面,抒写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辉煌篇章。

  二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具有光荣爱国主义和革命主义传统的勤劳勇敢的黑河人民,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正确指引下,把社会主义红旗牢牢插在黑河广袤的土地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就。回首60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黑河人民走过的光辉历程,我们倍加珍惜用半个多世纪时间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一是坚持不懈地推进思想解放进程。在推进黑河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始终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从黑河欠发达实际出发,围绕快发展、大发展主题,精心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学先进、找差距活动,大力倡导敢为人先、大胆实践、开拓创新的理念,不断增强干部群众的机遇意识、危机意识和创新意识,从而有力地促进干部群众的观念更新,为推进改革开放、促进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是坚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市第一要务,突出快发展、大发展主题,不断扩张经济总量。坚持“求快”与“求好”相结合,在快发展、大发展中提高经济质量。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在加快发展经济同时统筹推进各项事业,促进城市与农村、速度与效益、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相协调。坚持以人为本,把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全部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调动人民群众推进改革开放、促进黑河发展的巨大热情。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和内在要求,在加快发展中更加关注和解决民生问题,使经济发展成果更多地体现在改善民生上,确保民生水平与经济水平同步提高。三是坚持走黑河特色沿边开放发展道路。把从黑河实际出发作为谋划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根本原则。依托中俄“双子城”的独特优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构筑中俄国际经贸旅游大通道,全力推进对俄经贸科技合作战略升级,促进开放领域不断扩大和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依托资源和区位优势,着力夯实现代农业基础,积极发育新产业、增创新优势,培育能源、矿产、原材料、化工、农林产品加工、对外经贸、旅游等七大支柱产业,不断提升产业实力,形成了独具黑河特色的产业格局。四是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在推进改革开放和事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注重从全局和战略上观察、分析、处理问题,坚持以改革推动发展,以稳定保障发展,紧紧围绕影响发展的突出问题,积极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努力促进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之间的相互协调。特别是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方针,切实加强信访工作,突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抓好安全生产、森林防火等安全工作,营造安定有序的发展环境,做到发展有绩、守土有责。五是坚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把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作为推进改革开放和事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坚持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保持和发挥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的先进性。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政治领导核心作用,支持人大、政府、政协创造性开展工作,调动各个班子、各级班子积极性。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凝聚广大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在全市上下初步形成精诚团结、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真抓实干的工作格局。

  三

  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坚持快发展、大发展不动摇,进一步夯实现代农业基础、做好扩大开放和产业开发两篇文章,加快“三带十区”建设,突出抓好七个产值超百亿元产业,保障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逐步把黑河建成对俄合作的超级平台、现代农业的示范基地、资源工业的发展中心、文化旅游的魅力之都、健康文明的北疆名城。坚持不懈地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改革创新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从实际出发,以思想的解放带动观念更新,以观念的更新带动实践创新。在对科学发展的认识上体现解放思想,进一步增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坚定性,自觉地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之路。在落实科学发展的举措上体现解放思想,通过改革的办法和开放的思路,变发展优势为优势发展。在增添科学发展的动力上体现解放思想,把改革的成效作为衡量思想是否解放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更加有效的发展渠道和运作方式。在优化科学发展环境上体现解放思想,从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入手,对思想障碍和陈规陋习进行大清除、大革新,以良好的“小环境”营造一流的“大环境”。坚定不移地坚持快发展、大发展工作主题,积极寻求科学发展途径和办法。从根本上激发加快发展的原动力,推进科学发展见成效、上水平。围绕七个产值超百亿元产业加快产业发育,奠定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加快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全面提升城市化水平。加快城镇棚户区改造和农村泥草房改造,进一步改善城乡面貌。加快新农村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建设差距。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加强对重点流域、重点区域和重点工业企业及农业污染源整治。一以贯之地坚持以人为本根本原则,全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从解决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入手,全力做好改善和保障民生工作。坚持以创业带动就业,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零就业家庭、退伍军人和军转干部的就业安置工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着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好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抓好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提高补助标准和保障水平。推进重点民生工程建设,抓好城市道路、给排水、供热、电力等基础设施项目,加大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等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突出抓好社会稳定工作,切实加强群体性事件预防和边境管理工作,保障生产安全、交通安全和食品安全。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为更大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坚强保证。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各级领导班子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培养和造就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加强党内民主政治建设,建立保障党员民主权利、拓宽党内民主渠道的相应制度,探索实行党的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建立健全常委向常委会、常委会向全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并接受监督制度。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深入实施“先锋工程”和“三个代表”责任区活动。全面落实为民务实清廉要求,切实改进学风、文风和工作作风。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深入开展环境建设专项治理,重点解决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形成维护群众利益的长效机制。

作者:中共黑河市委书记 郝会龙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徐涛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