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9月22日讯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一个国家百姓每天吃的内容,吃的质量,足以表明这个国家物质丰富的程度。
新中国成立60年,尤其是改革开放30年来,综合国力大幅提高,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百姓一日三餐的变化也可谓翻天覆地,最有代表性的不能不说是“年夜饭”。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从古到今,许许多多离家在外的人春节前夕,千里万里往家奔,就是为能和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一顿团团圆圆的年夜饭。所以说年夜饭是一个家庭一年中最重要、最奢侈的一顿饭。
在新中国成立60华诞的前夕,记者采访了一些黑河市区的普通市民。说起年夜饭的变化,每个人都有说不完的话。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好的一顿饭“我小时候最盼的就是过年。只有过年才能饱饱地吃上一顿大米饭,还有饺子、猪肉。”1958年出生的刘女士说,“六七十年代,年夜饭的最大好处就是解馋。”
六七十年代吃上的消费,占国人收入大部分。为有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人们必须为鸡鸭鱼肉而奔走。那时,物资供应比较匮乏,大多数副食品是凭票供应的。过年的时候,总能比平时多供应几斤面,几两油,几两肉,还有平时不供应的大米、花生、绿豆等。因为供应有限,一定要手快才买到好质量的东西。所以,临近春节,家家都让几个孩子起早贪黑排队去买。平时家庭主妇手紧得很,不肯多用一滴油,过年时,似乎一下子大方起来,年夜饭有炸丸子、猪肉炖粉条、红烧鲤鱼,还有香喷喷的大米饭,这都是平时难得一见的。这时候的年夜饭上见不到绿色,过年能用冻芹菜包顿饺子就不错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鸡鸭鱼肉年夜饭上唱主角进入八九十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凭票供应的东西越来越少了,市场经济的引入,集贸市场的恢复,使年夜饭由贫乏走向丰富,人们的胃口也随之大开。鸡鸭鱼肉成了年夜饭的主角。
在事业单位工作的小梁是1982年出生的,家在离县城有十几里的农村。在她的记忆中,过年热闹得很:“到腊月廿三,村里人赶着马车,开着四轮进城置办年货。父母忙着炸丸子、烀肉、炖鸡、熬皮冻,然后一样样冻在仓房里,专等三十晚上吃,馋得我直转转,常常偷嘴吃。”
其实,那时不光农村人备年货,城里人也一样。猪肉成片买,冻鱼成坨搬,酒成箱抬,年货准备的那叫多。有的人家备的年货一个正月都吃不完。年夜饭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那时候,黑河住楼的还不多,家家用炉火做饭。一个炉灶一口锅,烀个猪蹄得小半天功夫,吃年夜饭的人又多,所以过年前两三天就开始剖鱼、燎猪蹄、烀肘子。
进入新世纪,年夜饭吃出健康来俗话说,过年过在嘴上。可到了2000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一步步深入,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富裕,市场经济更加成熟。新鲜蔬菜无论冬夏都能买到,且南方菜、北方菜应有尽有,生猛海鲜要多鲜的有多鲜的,过去的年夜饭是有啥吃啥,现在是吃啥有啥,这年夜饭反倒不知咋吃好了。家家年夜饭琢磨新花样。
一家老小下馆子去饭店。邱氏是一个大家族,2000年后,他们一家老少四代40多口人一直在饭店吃年夜饭,饭菜档次也从一二百元提高到四五百元。一家团聚,又省去做饭的麻烦,黑河人到饭店吃年夜饭的越来越多,市区内一些上档次的饭店近几年预订年夜饭要提前一两个月,一桌年夜饭千八百的也很常见。与大城市相比,黑河还是落伍了,据报载,现在一些大城市年夜饭时兴请酒楼大厨做好后送货上门,既方便,又享受了全家安坐家中迎接新年的安静祥和氛围。
年夜饭的口味也变了。大鱼大肉等家庭普通菜肴吃腻了,往常市民眼中的“奇珍佳肴”:鲍鱼、龙虾、燕窝,甚至是鱼翅开始出现在一些家庭年夜饭饭桌上。“前天”讲求吃饱,“昨天”讲求吃好,“今天”则讲求吃得健康,年夜饭也离不开健康的主题。蔬菜要吃无污染的,鸡鸭要吃“绿色”的,鱼虾要吃活蹦乱跳的,连豆油都要专找非转基因的。
有人总结说,年夜饭昔日是重吃,今日是重情。这话一点儿不差。当丰盛的饭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桌而坐,共吃团圆饭的时候,每个人心中那种充实的幸福感真是难以言喻。很多家庭成员为生计、为发展各奔东西,平时难得相聚,一起吃顿年夜饭,酒肴相对,诉说别后离情、生活感悟。现在对多数人而言,年夜饭吃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份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年夜饭的变迁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生活状况的巨大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