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9月18日讯 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地缘,使黑河融合了历史与现代、亚洲与欧洲交融的文化神韵,成为中西文化交会之地,被誉为“中俄之窗、欧亚之门”。近几年,我市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以发展“红色文化”、“古色文化”、“绿色文化”为定位,进一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大力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为我市实现新一轮的经济大发展、快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的文化娱乐场所只有10余家,以销售、租赁图书居多。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多渠道培育各类文化市场,基本形成了体制多样、种类较为齐全、繁荣活跃的文化产业发展新格局。目前,全市已有歌舞娱乐、文艺演出、电子游戏经营、互联网上网服务、艺术教育、书刊报纸和音像出版物出租零售等七大门类的文化企业550多家,固定资产投资超亿元,从业人员5000多人,年上缴税费百万元以上。
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我市在2006年加大了文化产业改革力度,在开展文化企业和事业单位、艺术表演团体和文化产品及服务“走出去”专题调研的基础上,编制完成了《黑河市文化产业发展2006-2010年规划》并正式公布。依据规划建立了体现区域特色、发展优势和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项目库,有力指导了城乡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参加了哈洽会和第二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推出了爱辉区莫鸿苇桦皮镶嵌画、陶丹丹桦皮工艺品及桦树皮自然纹理画、黑河中俄民族风情园等项目,受到广泛关注。
文化产品精彩纷呈
经过60年的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市共创作各类剧本200多部,创作拍摄电视剧20余部,创作优秀歌曲数百首,创作舞剧和舞蹈节目近100个(部),创作小品、音乐剧、诗歌等作品数百件。我市的市县两级专业文化团体已经发展到包括专业院(团)、群众艺术(文化)馆、戏剧创作评论工作室、艺术学校在内的10几个。
我市群众文化日益普及,形成了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年节文化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黑河市区的“周末大舞台”、北安市的“消夏文艺晚会”、嫩江县的“嫩江之夏”、逊克县的“红玛瑙艺术节”、孙吴县的“百花音乐会”和五大连池市的“圣水节”等文化艺术活动,已经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
基层群众文化机构遍及全市,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近年来,文化系统举办的音乐、美术、书法、表演、舞蹈、摄影、作品创作等培训班300多期,培训学员近万人。
文化产业奏响凯歌
将文化元素与旅游资源相结合,充分发挥文化创意,寻求文化与旅游的和谐共进,是实现旅游和文化产业大放异彩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市按照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思路,积极培育文化旅游新支柱产业,大力发展边境、火山、古城、民俗、冰雪、生态和红色旅游,积极打造黄金旅游带,使旅游文化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增强了文化系统自身“造血”功能。
近段时间,知青博物馆隆重的开馆典礼、CCTV激情广场爱国歌曲大家唱、首届国际旅游文化产业高峰论坛、旅俄华侨纪念馆中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全省第四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一系列大型文化活动搅热了黑河。一时间,黑河人民艺术剧院座无虚席,中俄民族风情园游人如织,瑷珲历史陈列馆吸引着八方来客……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尽快形成黑河特色的文化品牌,进一步推进黑河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成为越来越多黑河人的不辍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