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9月14日讯 遇到严重春旱、夏涝的建设农场,农业生产捷报频传,大麦亩产360公斤,小麦406公斤,与常年持平,大豆和玉米长势位居北安垦区榜首。
之所以在大灾之年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收成,主要是因为他们做到了五个“加强”。
加强整地基础,保证抗旱耐涝。这个农场垄作作物常年坚持以深松为基础,深松深度必须达到28厘米以上,与垄向成30°斜角,以利于打破犁底层,扩大土壤内容,形成根下水库,保障旱能供、涝能排,另外,更重要的是这个农场垄作作物全部采用大垄高台栽培模式,且都是秋起垄,多年的实践证明,大垄栽培模式极具抗旱耐涝的优势,尤其是在今年的特殊自然条件下,表现尤为突出,自5月份以来,绥化地方及分局等多次组织农技人员来场参观,大垄模式作物的强劲长势吸引了众多同行们的目光,并对该模式极为认可。
加强标准化作业,保障标准不降。从5月末至7月末期间,建设农场利用降雨的空闲时期,对大豆、玉米、甜菜等垄作作物进行了抢松两遍,完成中耕任务20.55万亩,人工铲完成两遍,全面完成了计划铲趟任务,而且作业标准都达到了方案的要求,对作物的放寒增温以及排涝、防倒伏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加强抗涝减灾力度,保证抗灾效果。面对严重的内涝以及突变天气,农场积极采取人防措施,出警43次,耗用炮弹2300发,缓解了雹灾的发生。利用降雨空闲时间,抢松大田作物12万亩,发动职工进行人工排涝800余人次,利用小型抽水机及大型挖掘机排涝累计52个台班,排涝171个地号,修复水毁桥涵43座,大大缓解了内涝的灾情。
加强促早熟措施,保证及时到位。根据今年的气候条件,这个农场采用人工、机械和飞机航化等措施,对农场25.4万亩耕地喷施微肥和防病药剂三遍,微肥采用保多收、速效硼、巨能钾和尿素等,防病药剂采用施宝克和菌毒立克及甲托,防虫药剂采用菊酯类杀虫剂,对玉米、大豆和麦类进行了综合防治和促早熟。
加强机械力量,保证收获质量。针对前期土壤超饱和状态,在麦收前就已将收获机械及晒场物资准备全部到位,全场32台1000系列及8台3000系列收获机经验收全部达标,防陷装置配备已达到95%以上,单车承担收获面积在1000亩左右,雄厚的机械力量为夺取麦收战役的全面胜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同时也为大田作物的收获夯实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