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9月11日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从昔日的“一穷二白”到现在的打造新型产业体系,我市工业经济一路高歌,已步入产业发展的快速起步期。特别是近年来,我市牢固树立“工业立市”战略思想,积极培育主导产业,推进项目建设,加快园区开发,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建体系培育优势主导产业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工业基础极为薄弱。1949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只有27家,只包括黄金、粮油、酿酒、机械行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市通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使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由1978年的170余户增加到1992年的300余户,工业总产值由36891万元增加到85945万元,初步形成了以采矿、电力、机械、五金工具、建材、纺织、服装鞋帽、制革、酿造和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2006年,工业企业户数增加到2689户,企业固定资产总额增加到27.2亿元;截至2008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84户。
近年来,我市依托资源、能源和区位优势,积极打造主导产业。加快煤炭资源开发,加强了煤转电项目建设,建设了热电联产项目,进一步壮大能源产业;加快原材料产业带建设步伐,积极推进铜、铁、水泥和工业硅制品工业项目建设;发挥农业主产区和矿泉水之乡优势,稳步发展食品加工产业,注重新产品研发,全面提升产品竞争力;规划了能源、矿产、原材料、化工、农林产品加工等主导产业,截至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了以矿产、能源、原材料、农林产品加工为主,医药、化工、机械配件等行业为重点的工业体系,新型工业化进程有序推进。
促发展推进重点项目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面对发展机遇,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工业立市”发展战略,把集中精力抓项目作为促发展的重要举措,深入实施项目牵动,积极推进了一大批符合国家政策,发挥本地比较优势,便于承接发达地区资本转移,产业联结紧、带动能力强、支撑作用大的重点项目,使全市工业经济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通过内引外联、招商引资,围绕资源上大项目,引进了紫金矿业、福建宝山集团和澳大利亚等国内外客商,新上了一大批矿产开采和能源建设项目。翠宏山矿业年处理矿石240吨建设项目、北泰铜业公司年加工铜制品5000吨建设项目、关鸟河水泥厂年产水泥熟料155万吨建设项目一期工程等重点项目顺利投产;争光岩金矿日处理矿石1500吨项目,前期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孙吴长乐山饮品有限公司年加工25万吨大果沙棘系列产品项目、嫩江嵩天薯业年产4万吨马铃薯精淀粉、爱辉林板一体化年产10万立方米中(高)密度纤维板生产线等一大批立县、立市项目进展顺利。今年,全市确定了51项重点项目,其中开复工的31个项目中超亿元以上项目占90%。
依托项目牵动,2008年,全市完成工业产值41.2亿元,提前2个月完成全年工业经济目标,并提前2年超额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今年1~7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值28.2亿元,同比增长21.9%,实现增加值9.6亿元,同比增长23.7%,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增长态势。
筑平台打造园区产业集群
为进一步提高工业发展质量,提升科学发展水平,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率先辟建了俄电加工区,努力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构筑高品质的产业发展平台。
2003年6月,五秀山俄电加工区开工建设。自2004年4月,园区内9家入住企业陆续投产,截至今年7月,该区已累计耗电25亿千瓦时,生产工业硅17.5万吨、碳化硼1000吨,实现销售收入17亿元,上缴税金8500万元。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做大经济总量、推进经济转型,园区内的宁波合盛集团自2008年7月开始建设年产5000吨太阳能级多晶硅及配套14万吨工业硅项目,将企业工业硅产能提高到年产20万吨。
同时,二公河俄电加工区1.5公里启动区内的基础设施已达到“五通一平”,园区内年产14万吨聚乙烯醇及配套30万吨电石化工项目正顺利推进;多宝山矿业经济区加强了矿产开发企业聚集,扩大了产业规模,北安、嫩江等地的工业园区加大了乳制品、畜产品、薯制品、北药及亚麻纺织等企业聚集,目前,工业园区已成为促进全市工业提质增速、经济社会快速前行的增长点。
风雨兼程60年,如今,我市工业经济这艘巨轮,正在沿着新型工业化的航标朝着“工业强市”的目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