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黑河时政 | 社会新闻 | 政经新闻 | 文体新闻 | 边境旅贸 | 民生新闻 | 新闻纵深 | 黑河概览 | 评 论
时空黑河 | 生态黑河 | 外媒看黑河 | 新闻专题 | 俄罗斯信息 | 电子相册 | 服 务 | 分类广告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2日汛情通报  ·汛期出游安全注意事项  ·哈铁局临时调整加开2对旅客列车 恢复部分线路旅客列车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1日汛情通报  ·教育部15日起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0日汛情通报  ·防汛防灾知识  ·洪水过后需防范皮肤病  ·黑龙江开辟绿色通道 防汛车辆免费通行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19日汛情通报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政经新闻 正文
看鄂乡今昔 感沧桑巨变 9.11
http://heihe.dbw.cn   2009-09-11 10:48:03

  东北网黑河9月11日讯 “蓝天当被,大地当床,世世代代游猎在深山,”这是鄂伦春族游猎时代的基本生产生活特征。1953年下山定居后,鄂伦春人从原始社会一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沐浴着新中国温暖的阳光,鄂伦春民族走过了其他民族几千年走过的漫漫征程,实现了由游猎到定居,由狩猎到从事农业生产,进而走上了农业、工业、旅游等多业并举的现代化发展之路。我市有逊克县新鄂乡和新兴乡,爱辉区的新生乡3个鄂伦春民族乡。在新鄂鄂伦春民族乡采访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幢幢整齐划一的红砖房,一条条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一位位忙碌在田间的民族兄弟……所见所闻让人感受到:脚下这片热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1953年秋天,国家为长期过着游猎生活的鄂伦春人兴建了新的村庄,他们开始了定居生活,狩猎业仍一度成为其经济来源。进入90年代,农业成为鄂伦春族的主产业。如今,鄂伦春族的农业收入已占总收入的90%以上。特色养殖、农产品加工、山珍采集等成为鄂伦春族群众的增收新途径。逊克县新鄂乡建起了年产20万袋的地栽木耳基地。新兴乡通过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和农民入股,建成了家猪、野猪杂交繁育基地。

  记者采访了逊克县新兴乡新兴村村委会主任莫文志,来到他家的时候,他正在院子里擦洗着摩托车。

  “几十年了,还是下山好啊”。莫文志笑着说,鄂伦春族在过去发展多种经济中所走过的道路是曲折的。就拿农业生产来说,对鄂伦春人来说是十分陌生的。在定居以后,从种植宅旁园地起,鄂伦春人在兄弟民族的帮助下学会了农耕,开始种植小麦、大豆、谷子等农作物,鄂伦春人有史以来第一次吃到自己种的粮食。过去鄂伦春族饲养的马匹,只是作为狩猎工具。定居后,除继续养马外,他们还开始饲养奶牛、猪及各种家禽,自给自足外,还有一部分猪肉和牛奶出售,增加了收入。

  莫文志说,前些年,村里集资建起了养猪场,今年春天有5户集资入股,引进了24头种猪,到现在已发展到80多头,我们打算来年再扩建厂房,大规模发展养殖产业。

  鄂伦春人定居前居无定所,如今搬进了政府投资兴建的整齐洁净的安居新村。从1983年至今,逊克县新鄂乡累计为鄂族群众修建了5000多平方米的住宅小区。乡里累计投资几百万元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自来水、有线电视、移动电话、宽带网络的进户,让鄂伦春族群众的生活质量明显提高。逊克县新兴乡建成了集“民族餐饮、娱乐、文化、工艺品展示”为一体的鄂伦春民族风情娱乐园,鄂伦春人自酿的果酒、原汁原味的民族小吃,成为鄂乡吸引旅游者的一大特色。

  鄂伦春民族有语言,没有文字,为了抢救鄂伦春民族语言,鄂乡的学校开设了民族语言课。爱辉区新生乡鄂伦春族女教师张玉花经过潜心研究,采用国际音标记录鄂伦春语言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推广。学校里还组建了民族美术、歌舞、工艺品制作等学习班。鄂伦春族女艺人张玉霞成立了工作室,带着学生制作各种桦树皮工艺品,一些汉族青年也主动上门学习请教……走进鄂乡,走到鄂家人中间,不仅体会到那份原汁原味的鄂伦春民族风情,更加感受到了鄂家人与其他各民族同胞相濡以沫的手足深情。新中国成立60年来,鄂伦春族群众真切地感受到了民族团结进步和繁荣发展丰硕成果,他们在党和各级政府的亲切关怀下,继续努力构建着富裕和谐文明的新家园。

作者: 吕 游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徐涛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