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黑河时政 | 社会新闻 | 政经新闻 | 文体新闻 | 边境旅贸 | 民生新闻 | 新闻纵深 | 黑河概览 | 评 论
时空黑河 | 生态黑河 | 外媒看黑河 | 新闻专题 | 俄罗斯信息 | 电子相册 | 服 务 | 分类广告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2日汛情通报  ·汛期出游安全注意事项  ·哈铁局临时调整加开2对旅客列车 恢复部分线路旅客列车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1日汛情通报  ·教育部15日起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0日汛情通报  ·防汛防灾知识  ·洪水过后需防范皮肤病  ·黑龙江开辟绿色通道 防汛车辆免费通行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19日汛情通报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边境旅贸 正文
记嫩江农场赴俄农业开发的党员们 9.8
http://heihe.dbw.cn   2009-09-08 10:32:23

  东北网黑河9月8日讯 嫩江农场自2004年到俄罗斯开发境外农场已有5年时间,到目前为止,职工21人,其中党员6名,并且成立了域外党支部。在这5年里,党员干部们吃苦在先,享受在后,在异国他乡为农场默默地奉献着,抒写了一段段党员垂范、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传奇。

  一

  2004年,嫩江农场决定到俄罗斯搞土地开发,建域外农场。这一项目任务艰巨,而且责任重大,到底派谁去呢?思来想去,农场领导找到了邹伟华、郭洪江等6人。听了俄罗斯农庄的情况后,他们坚定地说:“放心吧,我们是党员,一定会在国外干好的。”

  2004年3月末,邹伟华等21人,带领3台拖拉机、1台收割机、1台小四轮来到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建立了叶夫卡维奇农庄。看着已荒芜多年的土地,邹伟华鼓励大家说:“我们既然来了就要干好。”邹伟华一面组织人员进行翻地,让党员干部们24小时轮流值班,一面收集土样连夜赶回农场,对土样进行测土配方,精挑细选了一批品质优的种子、化肥和农药带回了农庄,在播种时采取了大垄密播技术。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那一年,他们的黄豆每公顷打了750公斤,比俄罗斯本地的农庄还高许多。凭借着科学的种植、管理,到去年为止,其作物产量已经达到每公顷1400公斤,累计实现效益110多万元。

  二

  在异国他乡没有亲人在身边,党员干部们成了工人们的主心骨,无论什么事情他们都头一个站出来,身先士卒,却从不说一声苦,道一声累。今年,嫩江农场在伊万诺夫卡市承包了200公顷试验田。这块地距离农庄40公里,只有一个破旧的木板屋,没有做饭的地方。春播时,需要有人看机械,郭洪江就主动请缨留下来看机械。午餐和晚餐吃的是早上剩的凉饭,晚上就找几块木板拼在一起当床,一直坚持到春播结束。

  2007年的一天,职工们正在晒场干活,突然驶来了一辆汽车,14个俄罗斯人下车就直奔粮库搬粮。职工高伟第一个发现情况不对,他跑到对方车上,一把拔下了车钥匙,这一下子激怒了这些人,他们对高伟拳脚相加,可是高伟却死死地攥着手里的钥匙不放,直到其他人过来制止了这些人的暴行,并且报警将这些人送进了警察局,高伟才去医院疗伤。就这样,他用一个党员的坚强不屈保护了粮库里的粮食,一粒也没有被抢走。

  三

  刚到国外没多长时间,一些境外开发的队员们当初的热情就被严酷的现实浇灭了,几个年轻人开始出现焦躁情绪,岁数大点的职工虽然没有太大的反应,但是也个个提不起精神来。

  邹伟华当即召集开起了支部会议,他说:“我们必须把大家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有干劲。”“那咱们就搞个热烈的联欢会吧,先让他们在思想上放松、放松。”当天晚上,党员们便组织大家在农庄的空地上点燃了篝火,他们就坐在工人中间时而唱着歌,时而与他们谈心,在熊熊篝火的映照下,每个人的脸上露出了甜蜜的笑容。

  坚持学习,是党支部一班人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一个法宝,即使是在农忙时节,他们也要每月一次地学习,与农场党委保持同步。在国外,他们唯一的学习工具就是一台电脑,学习材料都是农场组织部通过网络传输过来的。五年来,他们的学习笔记写了厚厚的13本,心得体会500余篇。就这样,在异国他乡,他们没有被荒凉的环境和寂寞所吓倒,始终不懈奋斗着。

作者:周德建 陶军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徐涛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