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8月26日讯 近年来,五大连池市紧紧把握住“农业发展、农民富裕、农村稳定”这一解决“三农”问题的“钥匙”,加快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步伐,大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开创出农业增效益、农民提素质、农村生活上水平的发展新貌。
农业现代化 马力十足
五大连池市因时、因地制宜,不断注入科技含量,提高生产力水平,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在进行充分可行性研究和科学试种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农民更新品种,以改善作物品质、提高市场竞争力来突破“增收难”瓶颈。近年来,全市先后引进豆、麦、稻、薯、蔬菜等新品种18个,建成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0处、总面积15万亩。在政府的引导和规范下,农民大胆地尝试农业经营新机制,一批农业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应运而生。目前,五大连池市已成立农业专业合作社67个、农业专业协会14个,会员总数近5万人。五大连池市采取“省投补贴+大户自筹”的方式,累计争取专项资金1000余万元,建起农机作业合作社20个,增置大型农机具400多台(套),使农业生产各环节的标准化作业水平显著提高,农机作业范围逐步向跨乡村、跨区间发展,农民收入连年攀高,去年五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5300元。
建设新农村 新风扑面
五大连池市坚持从实际出发,注重科学地搞好规划试点,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逐步改善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生产发展”。五大连池市按照黑河市关于建设北安——五大连池——嫩江现代农业产业带的规划,量体裁衣、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农民致富专长,加大力度培育和扶持农村主导产业。团结乡、双泉镇、建设乡的矿泉水稻、龙镇发展村马铃薯繁育、开发村的棚菜、新发乡和民村的冬储蔬菜、永和村的柞蚕、太平乡太平村的大鹅养殖等特色绿色增收产业方兴未艾,全市初步形成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良好农村经济格局。在新农村建设中,五大连池市坚持“自建”和“帮建”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充分运用好村民“一事一议”和以奖代补政策,动员农民筹资筹劳筹料,尊重农民的意愿实施给水、修路、建沼气池等惠民工程;另一方面,各部门加大对试点村的扶持力度,开展定点帮建活动。从2004年启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来,这个市已修建市、乡、村三级公路网白色路面累计里程375公里,农村环境整治、饮水绿化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建设协调推进,乡村面貌明显改善,群众日益崇尚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和谐新风蔚然扑面。
区域一体化
互惠共赢
五大连池市坚持与区域内各农林场等单位扩大交流、加强合作,努力构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区域一体化大农业圈。积极与农场开展农机、农技合作和产业对接,借助农场较高的农牧业生产技术、先进的农机装备、成熟的管理经验,共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万亩,每年农机跨区作业50万亩以上,良种串换2000余吨。这个市还积极扶持农场重点企业和项目,着力培育壮大区域优势产业。农村、农场互派管理与技术人员挂职交流,互相学习先进的生产技术与管理经营理念。同时,加强教育、医疗、交通、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合作,整合资源、共享发展成果。五大连池市龙镇与龙镇农场同处一地、共建一城,行政两块牌、社会一家人。场、镇之间学生就读可以自由择校、不收借读费;干部职工的医疗保险管理卡互相认可;农忙季节,农场的大型机械为地方村民慷慨出力;地方有了空余时间的农村劳动力既向田间管理劳动力不足的农场伸出了援手,又增加了收入。太平乡与引龙河农场虽相隔100余公里,但是无论农村春种、秋收、整地,还是农场换种、用工,彼此都当做自己的事来办,以诚相帮,亲如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