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动物园游玩,总会去看看那些可爱的马鹿、梅花鹿,因为我曾经是个养鹿人。
在黑龙江省爱辉县新生鄂伦春乡鹿场我度过了2500多个日日夜夜。黑土地有我洒下的汗水,鹿苑见证了我无悔的青春。如今想起广袤的草甸子,美丽可爱的鹿群,粗壮带有血腥味的鹿茸……一幕幕让我难以忘怀!
鄂伦春乡的养鹿场,在我们知青没去以前一直是以捕捉为主,饲养为辅,经济效益不是很高。每年的冬季,勇敢的鄂伦春猎民在深山老林中捕获那野性的马鹿,然后送回鹿场进行圈养。夏天割鹿茸,产仔,秋天配种过冬。年复一年,鹿场一天天壮大。知青的到来使鹿场增添了新的活力,我有幸成了一名“鹿倌”。
进鹿场不久后的一个夏天,我参加了第一次的割鹿茸。头天晚上兴奋、紧张的心情使我难以入眠。清晨,我与几个知青踏着露水来到离屯子一公里外的鹿场。本以为我们是最早到达的,可到那儿一看,鄂伦春的关队长早已到了割茸的地方,并把割茸的工具和割茸的“暗器”准备就绪,只等人员到齐开始割茸。现在回想起来,勤劳善良的鄂伦春人为了我们知青第一次割茸成功,操了多少心啊!关队长用不太熟练的汉语强调了割茸的要点,并一一为我们分配了岗位。他特别嘱咐我们:一定要注意安全。我的任务是协同关队长割茸。我太紧张了,关队长用眼神鼓励我,我也悄悄地为自己打气。
割茸开始了,大家进入了各自的岗位。只见老饲养员赶着一头大马鹿过来了,他刚把马鹿赶进割茸的“暗器”中,只听响亮的一声“上”大家一起压住了大马鹿,我赶紧握住了那毛茸茸的有七八十厘米长的鹿茸。关队长非常迅速、非常熟练地把鹿茸割了下来,那鲜红的鹿血喷射而出……
在大家同时松手的一刹那,大马鹿蹿出了“暗器”进了鹿圈。第一次割茸我紧张得什么也没有看明白,但我的双手却紧紧握住那毛茸茸的鹿茸。从那个夏天开始我慢慢地掌握了割茸技术,学会了加工鹿茸到销售鹿茸,并喜欢上了这养鹿工作。
1975年,公社派人到外省参观学习,并带回来一个消息:鹿可以放养。可我们没有这个先例,也没有见识过。我们知青凭着一股热情,提出驯服梅花鹿,改圈养为放养。多少个日夜我们仔细观察鹿的动静,进一步了解鹿的生活习性。为消除鹿对人的恐惧感,对鹿也来一点“感情投资”,开始了谁都不相信能成功的驯鹿工作。
我和一位女知青负责驯鹿工作。每天我们几次走进梅花鹿圈,活泼可爱的梅花鹿看到我们手里拿着豆饼就慢慢地围了上来,在我们身边转来转去。乘机我们轻轻地摸摸它们的头、身子,嘴里不停地吹着哨子,似乎向它们发出信号“你们不要怕,我们是朋友!外面的天空是多么美丽!”这样驯养了一段时间,增进了人和鹿的“友谊”,梅花鹿已经把我们当成值得信赖的朋友。
但真正开始放养却是那么一次意外的事故。那天,鹿圈的门没有关好。被我们驯养的20多头梅花鹿都跑了!它们分散在一公里范围的草甸子里,有的在跑,有的在跳,有的吃着青草,有的……它们那么高兴,让我至今难忘!大家都在担心这些鹿能回家吗?我们平时的驯养工作能不能奏效呢?我们两个人边吹哨子,边喂豆饼,鹿儿就像接到了集合令,撒着欢儿向我们跑来。不多时鹿儿们就蹦蹦跳跳地跟着我们回到了它们的家,我们成功了。
辛勤付出终有回报,在我们的努力下,鹿群越养越大,鹿茸越长越好,鹿群管理也越来越细,还建立了鹿群档案,新生鹿场的工作得到了方方面面的肯定和关注。1977年春天,随着大批知青返沪,我离开了生活了7年的鹿场。多少年过去了,岁月的痕迹已掠过额头,丝丝白发也爬上了双鬓,打捞起鹿场生活的那段回忆,仍然感到无怨无悔。
(韩立建原为新生公社新生大队知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