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8月13日讯 风风雨雨四十载,今朝相聚在黑河。8月11日,知青博物馆隆重开馆之际,一大批上海、北京等地的老知青从四面八方赶来,欢呼、拥抱、泪眼矇眬……阔别多年,怎堪相识不相逢?故地重游,共忆火样的青春、激情燃烧的岁月。
回首知青路难舍这份情11日上午8时,知青博物馆门前,彩虹门在蓝天的映衬下分外喜庆,写满深情的条幅系着氢气球随风摇动,不同服装的“知青方队”陆续进场。
在进场处,一条宽宽的红色横幅上面,写满了知青们埋藏40年的心里话。
“北大荒,我永远惦记你!”57岁的上海老知青赵春霞奋力在横幅上写下这句话,随后,泪如雨下。“心中的复杂感情,又怎能一时说清楚?”赵春霞说,四十年了,做梦都想回来啊!赵春霞15岁时来到北安市通北镇插队,当时天气特别冷,她得了关节炎,双腿都变了形。她说,虽然那时特别苦,但锤炼了坚强意志。现在,常常和亲戚朋友说,腿弯,但要走正路。这是北大荒教给的。
今年60岁的蓝凤岐1968年从上海来到红色边疆农场,在当时的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一师担任司号员。“当时条件特别苦,寒风彻骨,冻得人直打哆嗦。”蓝凤岐说,“但困难只能让我们越挫越勇。正因为这些,北大荒才更让我们魂牵梦绕,这份情实在难以割舍。”
重游黑土地回忆荡心间
庆典仪式后,天空飘下霏霏细雨,仿佛故人相见的热泪,点点滴滴洒落在这片承载着千种回忆、万般真情的黑土地上。
58岁的老知青王自萍说,两个月前就开始做回访的准备了。她提前几天回来,去了曾经插队的原德都县建设公社八队探望故人。“我还找到了当年生产大队的队长杜贵,他已经72岁了。”王自萍说,乡亲们看见她,大多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大家只能紧紧地相拥,喜极而泣,别无他法。
知青夫妇王正国、张金娣从上海一路走来,勾起万般情思。他们同在原德都县插队,然后恋爱、结婚、生子。“这次我们还特地回去看了看我们结婚时的房子,那个小土房已经没人住了,乡亲们都住上了砖房。”张金娣说,回到“老屋”前,当年乡亲们帮助自己的场面历历在目。
“太激动了,起身回访的前一天,我们几乎彻夜未眠。”王正国的嗓子已经沙哑了。“当年风华正茂,如今我们已是两鬓斑白,但心里这个结,终究解不开。”他说:“我们太爱这片黑土地了!”围在记者身边的六七位老知青,不知谁提到了“王毛驴豆腐”,大家又笑起来。原来,在五大连池风景区,王正国看到了一个招牌,他不禁停下脚步,严肃地说,不对啊,怎么抢了我的“专利”?据说,王正国插队时,就是赶着毛驴卖豆腐的,恰逢姓王,于是有了这个玩笑。
品味知青馆共祝故乡好
“难忘四十年,相聚在爱辉。知青和乡亲,永远心连心。”在知青代表的带领下,老知青们仿佛找回了青春,用洪亮的声音高呼着口号。
全国著名知青典型代表邢燕子、侯隽、董加耕、蒋美华、金世英这次也来到黑河,参加知青博物馆开馆庆典的同时,和广大知青一起重温北大荒精神,共同回首激情燃烧的岁月。
故地重游,见到曾经生活的黑土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老知青们不禁连连称赞。这是他们希望的,又是超乎他们想象的。
老知青韩章,1969年来到逊克县干岔子公社插队,返城后,通过努力,他成为一名高级工程师,如今是上海某公司的总经理。“这次回来,我想不应该仅仅是怀念青春,还应该为家乡人做点什么。”韩章说,这两天他准备再回逊克县看一看,了解一下乡亲们需要什么,他会尽最大努力来满足。“当然,我觉得更应该想一些长远方法,比如将黑河的名优产品推广出去,这样就会给黑河人民更多帮助。”
像韩章一样,很多老知青们也有类似的想法,他们说,感谢知青博物馆建设得如此及时,感谢黑土地上的领导和乡亲们还惦记着他们。
畅游在知青博物馆里,看着曾经熟悉的生活场景,触摸着那些简陋的生产工具,老知青们不禁又是感慨万千。“曾经的生活是那样艰苦,如今的黑河建设得是这么美好!”老知青们说。他们在内心里由衷地为黑河祝福,希望黑河的明天更加灿烂、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