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6月23日讯 在生机盎然的季节,记者来到位于刺尔滨河谷的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连绵起伏的山野,洁白似玉的白桦,山水相映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走进新生村,一栋栋整齐的砖瓦房有序排列,一条条大小街道笔直洁净,扑面而来的新农村气息很难让人同千百年来鄂伦春族习惯在大森林里生活、住着用白桦树皮搭起的“撮罗子”联系起来。这,仅仅是我市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作为我省民族特点较为显著的地区之一,坚持把发展少数民族经济,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族团结作为民族工作的重点,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快推进“兴边富民”行动,促进了我市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2008年,全市少数民族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57亿元,人均收入达到3712元。
加快基础建设发展民族经济
在黑河6.87万平方公里的广袤黑土地上,有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俄罗斯及满、回等38个少数民族近7万人口繁衍生息、生产生活。如何发展民族经济,增加群众收入,成为我市民族工作的核心。
多年来,我市立足改善民族地区居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资金筹措力度,大力推进了交通设施、水利工程、农机装备建设。2001年以来,每年都安排民族地区交通建设项目,现已全部完成。逊克县的鄂伦春民族乡通县、通乡公路,爱辉区76公里的通新生鄂伦春民族乡水泥硬化路面等一条条路成为了民族地区的致富路、连心路。通过国家扶持、地方投入和群众自筹,相继完成了一批防洪除涝和农田水利工程。孙吴县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的堤防工程、北安市主星朝鲜族乡的引水枢纽工程、爱辉区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的省级旱田节水灌溉工程,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民族乡农机装备水平近年不断得到提高,目前,在民族乡组建新型农机合作社10个,农机拥有量达到6426套。
为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我市依托优势,积极引导,发展优势产业,调整经济结构。在种植业方面,按照优、专、绿、特调整方向,引导民族乡村农民种植高油大豆、小粒杂豆等作物。2008年,全市民族乡村绿色、特色及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2.7万亩,种植业产值9000万元。在畜牧业方面,按照规模化饲养、产业化经营、集约化发展模式,在民族乡村培育龙头企业、扶持养殖大户、建设生产基地。2008年,全市民族乡村黄牛、奶牛、山绵羊存栏分别为6162头、2637头和15161只,一批养殖小区已初具规模。在民俗旅游业方面,依托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把旅游业作为民族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纳入全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快资源开发和景区建设。2001年以来,全市民族地区共接待俄罗斯、日本、韩国等10多个国家和国内旅游团组400多个、4万多人次,实现经济收入100多万元。在劳务经济方面,2001年以来年均转移劳动力5800多人次,实现经济收入400万元。
发展民族教育繁荣民族文化
民族素质的提高,离不开教育,近年,我市通过不断完善配套政策,努力改善民族学校办学条件,不断加强民族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使民族教育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市现有独立民族中学3所、小学7所,在校学生1089人,其中少数民族在校生357人。民族乡教师185人,其中少数民族教师51人。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为100%和94%,毕业生合格率分别为89%和91%。2007年通过了国家“两基”检查验收。
为繁荣发展民族文化,我市一边保护、一边建设,建立和完善了传承保护民族文化政策,2006年,鄂伦春古伦木沓节、摩苏昆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鄂伦春狩猎文化、兽皮技艺、桦皮镶嵌画列入黑龙江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加强了市级民族文化场馆建设,不断丰富少数民族群众的文化活动,创作出版了一批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品,积极进行民族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突出成效。截至目前,我市47个民族村均建有文化大院,拥有各类文艺骨干830余人,建成了中国民族博物馆逊克鄂伦春分馆和市级鄂伦春族博物馆,并在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建成“岭上人”展览馆,使民族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扬。
完善医疗服务提高健康水平
为提高民族地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乡卫生工作的意见》、《对口支援包扶少数民族卫生事业建设实施方案》,制定和完善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同时,全市民族乡已有2.2万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民族乡总人口的93%。近几年共投入资金100余万元,对民族乡卫生院服务设施进行了新建和维修,购进一些先进设备,提高了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能力。还采取对口包扶、免费培训等多种形式提高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健康水平。目前,我市有民族乡镇卫生院7所,总面积2160平方米,人员编制81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69人,为民族地区医疗服务提供了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