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取得的重要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宣传思想文化战线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就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推动黑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为我市经济社会更大更好更快发展提供思想文化条件。
一、准确理解掌握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这四句话是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根本要求的集中概括。深刻理解其内涵,准确掌握其实质,自觉、主动地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就是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同时,也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经济建设为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没有经济发展,其他方面的建设就缺乏物质条件。文化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文化环境和智力支持,没有文化建设,就没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就不能形成昂扬向上、开拓进取的主流精神,其他建设就没有必不可少的精神支撑。无论怎么发展、怎样发展,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历史和现实发展的需要。从历史上看,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强烈的文化认同,文化始终是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繁荣振兴的重要力量源泉。从国际上看,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十分看重文化的巨大作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提高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战略。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还不强,“西强我弱”的国际舆论格局将在相当时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美国的电影、音乐、快餐文化,日本的动漫文化,韩国的网游、韩剧文化,法国的奢侈品文化等一些西方文化,正在侵吞我们的民族文化观念,侵蚀人们特别是青年人的思想,这些特定的文化观念一旦在人们的思想中定格,再改变就很难了。从国内看,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断提高,需要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我国经济社会正处在快速发展和改革攻坚的关键阶段,社会矛盾日益突出,社会思想意识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发展趋势,使宣传思想工作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越来越重,难度越来越大,这就要求宣传思想战线要大力推进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建设和谐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培育文明风尚。另一方面,党和国家从提高文化软实力的高度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决策,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文化建设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全面加强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利契机。全国各地都在寻找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南方一些省市地正在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支持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发展,文化建设方兴未艾。
3.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实现黑河经济社会更大更好更快发展的需要。我市的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各级党委、政府做了大量基础性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连续几年组织开展了城市之光广场文艺演出、农村文化大院、七彩之冬等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新春晚会、新年音乐会、节庆演出等专场文艺演出30多场,广场演出每年都在100多场,全市64%的村屯都建立了农村文化大院。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建设了瑷珲历史陈列馆、中俄民族风情园、旅俄华侨纪念馆、图书馆、人民艺术剧院、三中心等基础设施。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围绕“两国一城”建设,与阿州文化部门、艺术院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组织开展中俄艺术展览、文艺演出等对外文化交流活动30多次。加强了摄影家协会、作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等群众艺术团体建设,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文学、摄影、书画、戏剧、美术创作队伍,组织举办的各类展览20多次,创作了大量的文学艺术作品,出版文学作品30余部。嫩江县公安局朱维坚创作的长篇小说《黑白道》、《终极罪恶》、《使命》、《绝境》、《水落石出》长时间名列全国十大畅销书之列。城市进行了美化、亮化改造,增加了文化元素等等,为发展繁荣黑河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同时,我市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连续几年增长达到两位数以上,2008年GDP跃上了新台阶,达到206亿元,增长15.2%,增速为全省第三。一般预算收入7.2亿元,市直一般预算收入1.8亿元。较好的经济基础,为推进文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自觉树立和落实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新理念
思想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必须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与时俱进,牢固树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新的文化发展理念,以改革创新精神推动文化建设。
1.树立和落实新的文化建设理念。“发展经济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但是,部分单位和干部群众只注重经济建设,把文化看作是一种消费和需求,还没有发展文化也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意识,只重视经济建设,轻文化建设。李长春同志在《求是》杂志上发表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理论文章,从八个方面对文化发展规律进行了新总结、新认识,提出了新要求,深化了对文化地位和作用、发展方向、发展目的、发展动力、发展思路、发展格局、发展战略、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的认识,形成了新的文化发展理念。我们要认真学习,准确把握。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应该坚定树立和落实发展繁荣文化也是发展生产力的文化发展新理念,推动经济“文化”化和文化“经济”化理念的落实。
2.理清文化建设的科学发展思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文化工作中做到发展文化为了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四个“统筹”:统筹经济文化发展,适应经济文化日益融合、一体发展的趋势,正确处理好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做到经济文化化,推动文化向经济领域渗透;文化经济化,发展文化产业,提高文化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坚持重心下移,把文化建设放在基层,将文化改善民生的作用放在首位,加大文化资源、文化服务、文化建设向基层倾斜,缩小城乡的文化差距。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坚持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强的方针。统筹兼顾不同人群的文化需求,更加关注农民、老年人、残疾人、低收入人群、农民工等社会成员的文化生活,争取政府支持、采购、补贴的方式,为他们提供免费文化服务,着力营造发展和谐文化的新思路。
3.实现文化建设工作方式的转变。文化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求文化工作方式、方法也要随形势、任务的变化而改变。在工作中努力实现文化建设工作的“四个转变”:一是实现从进一步夯实工作基础向提高工作质量转变。一个城市文化发展水平高低,不在于铺多大的摊子,而在于是否有能够反映和代表本土文化的精品力作,是否有文化亮点,要在“做精、做细、做大、做强”上做文章。二是从实现侧重城区文化建设向城乡联动转变。打破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努力扶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城市文化下乡,农村文化进城的良性互动。三是从实现侧重硬件建设到软硬结合的转变。尤其要重视体制机制、人员素质、精品力作、人才队伍等这些对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有着决定性作用的软件建设,使其成为文化发展支持的力量。四是实现从追求城市文化形象到追求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的提高上转变,挖掘深层文化内涵,传承特色文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丰富城市文化底蕴,努力使黑河散发出更加浓厚的文化气息。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实现黑河经济社会更大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任务。黑河要面向未来,必须有文化的引领,通过文化的继承创新发展促进城市的发展;黑河要走向世界,必须彰显文化的特色,通过文化的交流融合促进城市的开放。推动黑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结合实际,着眼未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指导文化建设。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一元化指导地位,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力量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一是坚持开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创新理论教育活动,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干部群众,重点抓好县处级以上各级领导干部的理论学习,通过中心组学习、理论研讨、电视讲座、专题片、集中宣讲、专题辅导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增强科学理论教育的说服力感召力。二是切实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组织开展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活动,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宣传教育,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人民群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干部群众自觉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推动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加强传统教育,大力弘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北大荒精神和闯关东精神,倡导艰苦创业、积极创业,推动黑河更大更好更快发展。三是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目的在于,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和市民的文明素质,培育文明和谐的社会环境。但是,目前黑河和国家级文明城市相比,与国际上的先进城市相比,包括一些方面和对岸的布市相比,在城乡环境卫生、交通秩序、服务秩序、市场秩序、市民的文明礼仪素养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组织开展“创建文明黑河,提高市民素质”、“爱黑河、讲文明”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就是要动员社会各行各业、全体市民积极参与到创建活动中来,除陋习,树新风,带头遵守规范,带头崇尚文明。通过每年开展一个群众性主题创建活动,经过几年的努力,把黑河建设成为崇尚文明、环境优美、秩序井然、服务完善、文明开放的国际化口岸旅游文化名城,为推动黑河经济社会更大更好更快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四是努力营造和谐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为发展服务、为大局服务。用3~5年的时间在中央电视台重要频道、重要时段开展黑河形象宣传活动,形成宣传黑河的氛围。
2.积极推进黑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黑河的群众文化活动、精品生产创作、基础设施建设、对外文化交流和文化协会组建等工作,都取得了很大发展,但是与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相比,还有许多工作要做。按照“抓活动、出精品、建阵地、促繁荣”的思路,抓好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进一步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积极组织引导扶持群众文化活动,保持群众文化活动积极向上、健康文明的方向。在辅导培训、技术指导、设施设备、场地等方面给予积极扶持,进一步提高演出质量。加强组织领导,壮大演出队伍,扩大覆盖面,繁荣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和军营文化。继续组织开展城市广场演出、农村文化大院活动,在每个县(市、区)选择1至2个村屯进行重点扶持,树立标杆,引导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继续组织开展“七彩之冬”、节庆演出活动,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二是打造黑河文化“精品”和“品牌”。组织作家、文艺家、摄影家、书法家、画家等开展采风、创作活动,生产创作一批反映时代精神和我市特色,具有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精品力作。发挥地缘优势,积极开展与俄政府、民间等各种形式的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努力把对俄文化交流活动打造成黑河的“品牌”。三是积极开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文化资源向农村和基层倾斜,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室)、农家书屋和农村电影放映等重大文化惠民工程,切实解决农民看书难、看报难、看电影难、收听收看广播电视难的问题。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中俄民族风情园俄罗斯一条街、达斡尔族园区、知青博物馆、爱辉镇三个一工程、五大连池火山地质博物馆、孙吴二战军人会馆、广电中心和马占山雕塑等建设,积极筹建黑龙江流域人文自然资源博物馆、孙吴二战遗迹公园、黑龙江公园雕塑群、北安革命历史展览馆等建设,努力提高城市文化内涵和文化品位。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在黑河打造三个旅游文化圈,即五大连池火山游自然观光圈、孙吴二战遗迹红色游观光圈和黑河中俄风情游观光圈,努力形成五大连池—孙吴—黑河旅游观光带,推动黑河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四是挖掘保护和利用黑河历史文化资源。黑河有历史文化资源,如古生物化石点、石器和早期铁器时代遗址、辽金时期遗址、明清以来遗址、墓葬及建筑等重要古迹20多处;馆藏文物4000余件,一级文物100余件;文化艺术资源,如有五道豁影视基地、《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视剧拍摄地,逊克玛瑙制品、桦皮工艺品等文化艺术品;民风民俗资源,如鄂伦春、达斡尔、满族和独特的“站人”风情,还有采金文化、军垦文化、知青文化等区域文化资源,“山青、水碧、天蓝、土黑、雪白”等自然生态文化资源,音乐、马戏、民族歌舞、油画、雕塑等毗邻的俄罗斯文化资源。充分挖掘保护利用这些资源,对推动黑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3.强化发展繁荣文化的保障措施。文化发展既要靠组织领导保障、资金投入,也要靠政策、法律的支持。健全组织领导机构,在县(市)乡恢复独立的文化工作机构,配齐配强人员,核拨专项经费,保证对文化工作的组织领导。进一步加大投入,改进投入方式,形成稳定的经费保障机制,确保对文化建设的财政投入逐年增长。制定和完善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等方面的政策,形成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政策体系。推动黑河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根本,人才是关键。按照“四化”方针和德才兼备原则,加强对宣传文化系统重要岗位干部的管理,把那些思想政治坚定、组织领导能力强、具有开拓精神、熟悉文化工作的优秀干部选拔到宣传文化单位领导岗位上来。认真贯彻落实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继续推进宣传文化领域人才培养工作,努力培养出黑河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名导演、名演员,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努力打造自己的人才队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