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4月30日讯 今年5月1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正式实施,这部《防震减灾法》是党中央、国务院在认真总结原法颁布实施10年的成绩与不足,总结汶川地震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防震减灾工作形势重新修订的,对于我们做好新时期防震减灾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防震减灾工作关系国家利益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一项非常重要的社会公益性事业。多年来,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取得了突出成绩。黑河地震台被确定为全国唯一地方所属的国家基本台,2008年,黑河地震台获得全国测震资料评比第三名,黑河地震局获得防震减灾综合工作全国优秀奖。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震情形势的变化、法律责任的调整,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任务更加艰巨。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法为准则,突出防御重点,未雨绸缪,进一步做好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是摆在全市防震减灾工作者面前的新课题。
要兼顾“三个统一”,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全面发展
防震减灾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减少经济损失,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防震减灾事业的全面发展,首先,要兼顾局部与全局的统一。各地、各部门要把防震减灾工作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统筹安排。地震部门也要树立为全局服务、为中心服务的意识,为实现黑河经济更大更好更快发展提供安全保障。二要兼顾当前与长远的统一。我市作为国家唯一地方所属的地震基本台,承担的防震减灾监测任务艰巨。因此,要积极做好全市防震减灾长期规划的编制工作,从规划着手,落实措施,做到远近结合,步步唯实,层层推进。三要兼顾城市和乡村的统一。我市乡村防震基础薄弱,各地要在加强城市抗震设防管理的同时,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泥草房改造工程,全面加强农村建房抗震管理,组织实施推广农村地震安全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农居防震安全工作。
要做到“三个结合”,推进防震减灾工作协调发展
一是要与“三大体系”建设相结合。防震减灾工作中,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体系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要抓好监测预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震情监测能力,为抗震设防提供技术数据支持。抓好震害防御的工程性和非工程性防御能力建设,加大对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管力度,强化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增强防震意识。抓好震灾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各县(市、区)要成立地震灾害应急管理机构,建立指挥调度系统,编制应急预案,组织应急演练,增强应急救援部门之间的实战联动性,提高应急救援能力。加快推进紧急救援队、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和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夯实震灾应急救援的基础。二是要与市、县、乡三级工作相结合,要充分发挥县(市、区)地震机构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的基础作用。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吸取汶川特大地震的教训,加强防震减灾工作机构建设,强化行政职能,特别是在乡镇要配齐配强防震减灾助理员,扎实推进防震减灾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要与台(站)、“中心”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专业台(站)的技术优势,发挥各宏观观测点的区间、群众优势,发挥群测群防“三网一员”宏观信息的基础作用,增强黑河数字地震台网中心的信息综合分析能力,提高地震事件的监测、测报和快速处置应急水平,减轻地震灾害的损失。
要做好“三个促进”,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加强公众宣传,促进社会认识的提高。防震减灾工作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和协同,各级地震部门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采取“主动、慎重、科学,通俗”的宣传方法,掌握好宣传尺度,注重宣传效果,使广大群众普遍了解和掌握地震灾害防御、应急自救的常识,提高广大群众在地震发生时的应急反应能力,减少地震灾害人员和财产损失。二要加强抗震设防管理,促进社会安全。提高建筑物质量和抗震性能,是减轻地震灾害最直接、最有效的工程性防御措施。我市大部分区域处在六度裂度带上,城市生命线工程和高(大)建筑群的抗震设防工作尤为重要。因此,各级政府要充分认识加强抗震设防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将抗震设防管理工作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认真落实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措施,切实增强震害防御能力。三要加强依法行政,促进职能转变。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社会公共事业,地震部门要根据防震减灾法和省防震减灾条例所赋予的职责,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不断增强服务意识,为社会提供地震安全防御技术和有效的信息服务,推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