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4月20日讯 自2006年初新农村建设启动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统一认识,明确职责,落实任务,强力推进省级试点村建设,2008年末,以五大连池龙镇发展村、北安城郊乡建民村、嫩江巨祥乡繁荣村为代表的首批68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全部通过了省级验收。目前,全市有32个村正在申报第二批新农村建设省级试点村。
农民生产发展生活提高
近年来,我市始终把生产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攻点,注重优化结构,着力培育主导产业和特色经济,深入落实惠农富民政策,强化各项增收措施,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006年3504.6元,2007年3946.9元,2008年4845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4%、12.6%、22.8%。全市首批68个省级新农村试点村,已初步形成了以种植业、养殖业、劳务输出、旅游观光等为主的稳定增收的主导产业。2008年68个试点村农民人均收入比2006年增长36.4%。
全市上下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点。利用科技之冬、科技大集、科技下乡、科技广播电视讲座、办农业实用技术培训班等方式,多层次、分类型对农民进行培训,近年来,全市累计培训新型农民84万人次,68个试点村适龄儿童入学率100%。加强了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新型合作医疗覆盖范围,全市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93.6%。试点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达到95.3%,计划生育符合政策率98.4%。这边吹拉弹唱,那边上网找信息……如今,各乡村文化大院的文化活动丰富多彩。试点村广播电视工程覆盖率已达到98.7%。在农村,居民社会保障方面已做到应保尽保,全市共有19629名村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6274名五保户得到集中供养,其中68个试点村的2348名村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80名五保户得到集中供养,五保户集中供养率100%。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大病能够得到及时救助。
生活环境日益改善
近三年来,我市共投入农村公路建设资金14.24亿元,共修建农村公路632条4267.9公里。全市农村公路通畅里程由2005年的787.3公里增加到3092公里,增加了292.7%,全市新建水源井59眼,解决饮水不安全人口4.3万人,自来水入户48处,新增自来水受益人口3.67万人。68个试点村水质全部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试点村饮水安全率由70%提高到100%;安装自来水率由30%提高到80%。全市新建沼气池4400户,试点村新建沼气池1597户。三年来,全市新建农村住房131.27万平方米,试点村建成砖瓦化住房18.3万平方米,新建节能住房3万平方米,住房砖瓦化率达到70%。全市新建农家店340个,试点村内全部建有经销品种齐全的超市或农家店。全市共建有“六位一体”活动场所143个。如今,68个试点村村村有集办公、培训、读书、信息、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村综合活动室和室外文化体育活动场所。
三年来,通过积极开展“三清(清垃圾、清污泥、清粪便)、四改(改水、改灶、改厕、改圈)和三化(绿化、美化、净化)”活动,各县(市、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一村一策,因户制宜的办法,建立了长效卫生保洁机制,成立保洁小组,落实专人负责村屯的环境卫生,做到了规章制度上墙,责任分工明确,垃圾及时清扫、日产日清、定点存放,房前屋后绿化,边沟清理通畅,禽畜圈养,庭院居室整洁,街道绿化硬化,栅栏统一,形成了良好的新农村村容村貌。三年来,试点村改厕2497户、改厨1748户、改圈1059户。路旁、宅旁、村旁、水旁绿化率90%以上。
文明建设民主管理日益提高
我市在新农村建设中把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功能、加大支部班子调整力度、选拔一批致富大户和经纪能人进入农村支部班子作为重点,推广了“支部加协会”管理模式,在试点村党员中深入推进“双培双带”先锋工程,深化了“五个好”村党组织创建活动,推进了“三个代表”责任区。改善了农村基层党建水平,提高了农村干部的整体素质,68个试点村全部建成“五个好”党组织。村党组织、村委会群众满意率达到95%和90%,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断增强。试点村均成立了新农村建设理事会,“村规民约”、“一事一议”等民主制度健全,村民能够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各项决策、管理和监督。在全市农村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开展“星级文明户”评比等活动,68个试点村“八星级”文明户占村民户数的40%,“十星级”文明户占村民户数的30.3%。试点村全部达到公共安全“平安乡村”标准。农民对新农村建设热情高涨,极大地加快了新农村建设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