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3月30日讯 在吃、穿、住、用、行、医等方面享有基本生活保障,这既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也是市委、市政府的郑重承诺。长期以来,我市一直把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作为一项重要的民生工作,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问题着手助民解困,逐步建立健全了以政府救助为主导、社会救助为辅助、其他救助为补充,涵盖基本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业援助、自然灾害救济、特殊困难临时救助等“九制一体”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最大程度地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和谐,为全市的社会稳定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阳光”低保 温暖每个困难家庭
日前,黑河市的低保户和残疾人家庭都收到了一份特殊礼物——政府拿出89万元价格调节基金惠及百姓。这是我市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又一举措。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是群众生活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我市把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对低保工作实行了动态管理,对所有的低保对象建档立卡,建立健全家庭档案,做到“一户一档一卡”,并把熟悉居民基本情况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会知名人士以及热心公益事业的群众聘请到城乡低保民主评议小组当中,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对低保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收集低保对象家庭收入、家庭成员就业等动态信息,及时掌握低保家庭收入、成员等情况变化,使低保工作更加贴近民意,科学合理,使贫困群众应保尽保。
2008年,我市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城市低保标准提高了21%,低保户每月保障金提高到217元;农村低保户年标准由800元提高到900元以上。目前,全市符合条件的7.8万城市低保对象、4.4万农村低保对象已全部纳入保障范围。
医疗保障 让困难群众看病不再难
为进一步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我市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为抓手,积极构筑城乡医疗保障体系,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
城乡医疗救助是缓解城乡贫困人员看病难的一项重要措施。2008年,我市积极推进医疗救助工作,对5082名救助对象实施城乡大病医疗救助,发放救助资金1216万元。
通过两年试点,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障工作迅速铺开,尝到甜头的农民参合热情高涨。截至目前,全市参合农民达512488人,占全市常住农业人口的93.63%,参合率在全省位居前列。
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使农民形成了新的就医观念。过去农民患一般常见病、慢性病能拖就拖、能扛就扛,现在农民有病就抓紧治疗,过去农民因经济困难而放弃治疗的一些疾病,现在也主动要求检查治疗,农民的健康意识明显增强,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社会福利 福泽社会每一个角落
针对重点优抚对象的生活难、医疗难、住房难问题,我市提高了抚恤补助标准,为全市3000多名重点优抚对象发放抚恤补助1500万元,使在乡老复员军人、“三属”、残疾军人生活水平基本达到和超过当地群众平均生活水平。通过开展“爱心献功臣”等活动,组建结对帮扶特困优抚对象610对。
长期以来,我市一直致力于推进城乡社会福利基础设施建设,为更多的老人、孤残儿童和低收入家庭谋求幸福。去年投入375万元资助市老年福利服务中心、民办老年公寓建设等17个公益项目;城市廉租房补贴受益1.23万户,实物配租房受益145户;市区东西部棚户新建回迁楼10万平方米。
群众利益无小事,利民之事点滴做。我市心系困难群众,从他们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紧迫的利益问题着手想办法、办实事,这些实事桩桩系民情、件件连民心,深厚的为民情怀,带来了一系列惠民之策、利民之举,让广大群众普遍受惠、长期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