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黑河3月30日讯 随着经济收入的不断增长,职工群众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尖山农场把“文化惠民”列为2009年十二项惠民工程中的一项,通过文化建设的公益性、通俗性、群众性、多样性和针对性,使文化惠民真正“惠”到职工心坎儿里。
尖山农场在文化建设的方式上突出文化公益性,不断加大投入,保证农场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所需经费,落实和完善文化经济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投资400万元建成了2万平方米的体育广场、休闲长廊、健身苑植物园和一个多功能文化广场,为十个管理区建成了篮球场、图书室、活动室,使文体公共设施能够满足职工群众的需要之外,今年还将投入100万元建成水上公园和1万平方米的综合文艺活动小区,并配备各种乐器、图书等设施,向全场职工群众家属学生开放。
在文化活动内容上要求通俗易懂,贴近职工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充分利用剪纸、绘画、秧歌等民间艺术基础,坚持业余自愿的原则,长年开展广场汇演、家庭才艺比拼,秧歌联谊等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成为职工群众精神生活的主要内容。该场注重培养农场文艺骨干,充分发挥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的作用,组成了240名职工群众参加并长年坚持文化活动的文学艺术联合会,下设9个艺术协会,还成立了以离退休老干部老工人为主要力量的60人的威风锣鼓队,职工教师学生为主要力量的40人的军乐队等,所有活动均由职工群众自愿参加。
尖山农场文化活动形式不拘一格,力求多样性,结合职工脱贫致富的需要,倡导职工群众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不断充实职工群众文化活动内涵,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形式,让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在农场扎根、开花、结果。在活动中积极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增加孝敬长辈、邻里和睦、计划生育、农业科技等内容,既寓教于乐,又传播了先进文化,让农场职工群众在健康、高尚的文化活动中找到精神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