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应该是又好又快发展
科学发展观强调第一要义是发展,是又好又快发展。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发挥各类生产要素潜力的有效途径,是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实现综合国力整体跃升的必由之路。又好又快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整体。“好”与“快”互为条件,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又好又快,要求快以好为前提。忽视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惜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片面追求一时的高速度,势必会造成大起大落,就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只有坚持好字优先,在好的前提下,才能实现长期持续地快速增长。同时,快也是好的必要条件。较快增长本身就是较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只有保持较快的增长,才能抓住机遇,不断增强经济实力,使经济增长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好地解决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要正确理解和把握好与快的辩证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是提高我国经济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由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然只是两个字的改变,但有着十分深刻的内涵。增长并不等于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除了涵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全部内容外,还对经济发展的理念、目的、战略和途径等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我国正处于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工业化、现代化的重要时期。能不能适应国际环境的新变化,适应我国发展的新要求,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重大突破,关系到我们能不能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能不能在较长时期内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要深刻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意义,大力推动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由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不断赢得发展新优势、开创发展新局面。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必须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培育创新型科技人才。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方针,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必须坚定不移地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努力调整投资和消费关系,把扩大国内需求和合理利用国外需求很好地结合起来,不断增强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要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已经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依然繁重,实现科学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障碍。要深化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的认识,从制度上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机活力。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坚持平等保护物权,形成各种所有制经济平等竞争、相互促进新格局。切实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综合运用财政、货币政策,发挥国家发展规划、计划、产业政策在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预见性、有效性,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摘自《科学发展观学习读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