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木刻楞”,现在的年轻人不知是何物,如果说是“小木屋”,则会恍然大悟:因为曾在山庄、风景区里见过。上世纪1910年,黑河边境贸易有了进一步发展,街面上兴建起多处“木刻楞”平房,它与英、法、日、中诸国建筑风格相同,成为老黑河城里的一种独特建筑景观,同时它记录了沙俄、日军铁蹄下一段的屈辱。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城市建设改造,拆除老式建筑,“木刻楞”房也消逝在人们的视野中。
上世纪七十年代,黑河市区保留下来具有典型的“木刻楞”房很多很多,如王肃街现在的黑河国际饭店门前是原一栋“木刻楞”平房,六七十年代为驻军船艇大队家属居住;再往东走是旅游接待中心斜对面,东兴路口东南角处东原黑河地区教育局楼址前身是一幢民宅“木刻楞”;文化街与迎恩路十字路口西南角,现在馨香园礼品店,原是一处刷绿油漆的“木刻楞”房,早年是一家“成衣铺”,七十年代时成了自行车修理铺;顺着文化街往西走,原爱辉县橡胶厂西侧有一处约600平方米“木刻楞”,是工农旅店。中央街的东市场南面有一座最典型、最完好的“木刻楞”是清真寺,它整体的楼阁全部是木制结构,距今已有100年的历史了。再有迎恩路与兴华街十字路口,现在的大华烧烤城东面的人寿保险公司下属的洗车行原是一处“木刻楞”,住着两户俄罗斯人;南面的龙江快讯信息中心原是一栋“木刻楞”平房,曾居住6户人家。
“木刻楞”是俄罗斯远东地区典型民居。十七世纪后期俄罗斯人由于不堪忍受沙俄政府残酷的统治,一些俄罗斯人迁徙到我国内蒙古、大兴安岭,沿额尔古纳河右岸而下,许多沿江村屯兴起建“木刻楞”民居。到1915年黑河又逐渐恢复起来城镇建设和边境贸易往来,一些俄罗斯人在黑河建起“木刻楞”,黑河人又称其为“木头垛”,其特点是用原木凿卯层层垛起,有棱有角,规范整齐,具有冬暖夏凉,结实耐用的特点。
据老木匠苏清云介绍,他曾在1955年8月去塔河十八站建过“木刻楞”房。建“木刻楞”房是木匠活,也是个手艺活。先打地基,挖一锹深的地基,四圈用石头砌成,灌上水泥。而后选直径30多厘米、长8米的樟子松,去了树皮用手斧和刨子刮平,在原木每隔一米五钻孔,原木两端凿卯钻孔,用木楔加固,一般不用铁钉。原木与原木之间最早是用苔藓垫缝,后来用麻线绳堵缝隙。在组装时把最粗木头放在底层,层层垛起,留出窗户、门,有条件房主在门前修一像走廊一样小屋,当地人称这个小屋叫“门斗”,起着防风雨的作用。上房盖,又叫“钳子板”。将原木锯断两米一段,放入事先挖好的坑里,蓄水进行浸泡,一周后取出,用一尺长的手扳刀劈成2厘米厚木板,木板表面不光滑,有不规则的木纹,可以把雨水顺下。城里的“木刻楞”房盖则用“洋铁皮”。
房檐、门檐、窗檐上下彩绘和雕刻是整个“木刻楞”建筑点睛之处,可以说是精工细做的活计。门上檐用刀子刻出云字边,吉祥如意字或鱼、鸟;窗上下檐边刻成龙须、牡丹花或三角形相叠的图案;房檐则是用5米长木板,宽20厘米,一边锯成像锯齿或刻成祥云图案,镶嵌前后、阶梯式二层或三层,看上去有立体感。“木刻楞”房建好后在原木上刷清漆,保持木本色;有的则刷上绿、蓝、白相间的涂料。
室内墙面、棚面的装修有两种:一种是选用五层胶合板钉墙、钉棚,刮腻子、刷白灰;另一种则是用稻草泥抹平,刷白灰。地板选用硬木水曲柳或柞木板,镶嵌“龙凤水”沟槽,结实不易起翘。
今天,当我们走近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市,在市区还不时能看到这种“木刻楞”,它依旧保留着俄罗斯民族建筑的独特风格,成为我们观赏的一道景观。
随着旅游的开发建设,人们走进深山密林、溪水边的景区里,可以看到星罗棋布的现代版“木刻楞”,供游人参观、休憩。进入犹如一件木雕工艺品的“木刻楞”,嗅到整个室内散发的原木清香,你会感到仿佛回归到大自然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