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回大地备耕忙。今年种植结构怎么调,种啥挣钱?怎么种?多数职工心中有数,可也有的人心里没数。贴近农民的科技服务对没数的职工来说,就好比及时雨。
眼下,春耕还未开始。一些农场和农村在忙里偷闲办科技培训班,为职工为农民充电。长期以来,科普之冬、科技下乡如同四季歌,年年在唱,但培训的效果却不尽相同,像赵光农场这样,制订详细培训计划,培训前调查摸底,根据农户需求合理搭配“营养套餐”的培训方法很受职工欢迎,应该大力倡导。
科技培训在农垦虽然已开展多年,但并非所有的培训都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某场在科技培训班上请来专家讲大豆种植技术,专家讲的确实不错,但听的人还是发出了“白搭功夫”的牢骚。一了解,原来他们想听的是特色种植方面的技术,如黑小豆、芸豆、玉米等种植方法,口味不对,培训变成了“陪”训。还有的场只求培训数量,不分对象,不分层次,有的培训班,男女老少全通知来参加。一律发材料听大课,钱没少花,效果却不理想。
其实,要想使培训真正达到提高职工科学种养水平的目的也不难,但这需要组织者站在听众的角度,以务实的精神,改变那种人多场面大,中看不中用的培训方式,采取“科技点题”服务。不是我讲什么你就听什么,而是你需要什么我就讲什么,什么技术先进我就传授什么技术。科技讲台上下沟通得好,就会减少科技服务的盲目性,增强了针对性。这样专家讲的内容职工就能听得进去,职工想听的内容专家就能讲得到。
当然,“科技点题”服务还要“饭菜可口”。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有关部门的组织者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和责任心,要能够沉得下去,了解职工群众的所需所求,然后按此分门别类列出培训计划,这样才能使科技产品“适销对路”,真正适合职工群众的“口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