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八儿的大个儿,黑红的脸膛儿,粗糙的大手,朴实的语言,这就是纪玉宝。你别看他现在才40岁,但是11年党支部书记经历打造了他的豁达与干练。提起他,职工们都会竖起大拇指说:“我们的好当家人”。
危难之时显本色
第五管理区耕地面积20245亩,人口1153人,421户。2006年遭受了历史上最为严重的雹灾,职工情绪不稳。2007年初,纪玉宝到第五管理区担任党支部书记。上任后了解到,严重的雹灾,种植户大伤元气,有三分之二的种植户无钱交土地承包费,百分之百的种植户无钱交齐种子、化肥、农药、机械作业费等直接生产费用,怎么办?这一难题摆在了纪玉宝的面前。想让职工群众都种上地,管理区的主要领导就必须出面贷款和借款,但数额巨大,一旦农业再受灾该如何偿还。如果保守点,职工手中有多少钱种多少地,干部也没有风险和压力,剩余土地对外发包,可这样的话,区里职工的基本生活该如何保障呢?面对群众期盼的眼神,纪玉宝同管理区主任跑银行和信用社,为种植户担保贷款100万元,跑农资公司赊购价值100多万元的化肥农药,保证了农业生产顺利进行,全区老少脸上挂满了感激的笑容。
倾情倾力得民心
他严格要求党员干部不能与民争利,他把管理人员种植的3000多亩一类地收回发包给职工群众。
去年大田收获时,因秋收气温高,大豆收获期集中,因此,职工抢车收获的事情时有发生。为缓解这一矛盾,纪玉宝要求党员干部大豆后收,并带头把收到自家边上的收获机让给了其他群众,而他家的210亩大豆,全队最后一个收获,每亩损失了30多公斤的大豆。
老职工迟万友,妻子早逝,老迟带着三个儿子维持着这个家,两个儿子都近30岁没有娶上媳妇,经人介绍二儿子找到了对象,可结婚办事的钱还差2000多元,眼看婚期临近,这可急坏了老迟,纪玉宝知道此事后,从自家拿来3000元钱交到迟万友的手中。
近两年,他带领党支部一班人做好事20余件,捐款2万多元。
幸福指数节节升
2008年,纪玉宝将改善民生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机结合,既科学发展了经济,又解决了民生问题。他带领职工群众修路上沙2万米,植绿化树5000株,修建1公里白色路面,建设了一座能供3000人使用的自来水净水厂。职工群众走上了畅通路,喝上了放心水,解决了看病难等问题。区容整洁,环境达到了“四化”标准。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100%,管理区卫生所达到了甲级标准,职工文化室图书上百种,职工娱乐室设施齐全。
纪玉宝还带领职工调整种植结构,大力推广应用新品种和新技术,引导职工发展特色种植和养殖业。去年第五管理区农业总产值将突破2900万元,其中非国有经济产值800万元,人均收入超万元,年收入10万元共有220户,占总户数的50%以上。该区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谐的喜人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