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黑河时政 | 社会新闻 | 政经新闻 | 文体新闻 | 边境旅贸 | 民生新闻 | 新闻纵深 | 黑河概览 | 评 论
时空黑河 | 生态黑河 | 外媒看黑河 | 新闻专题 | 俄罗斯信息 | 电子相册 | 服 务 | 分类广告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2日汛情通报  ·汛期出游安全注意事项  ·哈铁局临时调整加开2对旅客列车 恢复部分线路旅客列车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1日汛情通报  ·教育部15日起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0日汛情通报  ·防汛防灾知识  ·洪水过后需防范皮肤病  ·黑龙江开辟绿色通道 防汛车辆免费通行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19日汛情通报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社会新闻 正文
记革命老区龙镇开发村 2.5
http://heihe.dbw.cn   2009-02-05 09:37:53

  开发村,位于五大连池市域东部,是龙镇镇政府的所在地,距五大连池市中心60公里,现有两个自然屯。全村425户人家,2054口人,常年躬耕在1.2万亩的土地上。是一个以农为主的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也是去年被省政府批准补划的革命老区村。曾是现代京剧《红灯记》的故乡,是《红灯记》创作源泉和故事地点的原型。

  早在1938年,龙镇老区人民为支援战斗在朝阳山上的中共北满省委和抗联第三路军,发展和巩固龙北地区抗日根据地,冒着生命危险搜集、递送情报、运送药品、物资,做出过重大贡献和巨大牺牲,共同谱写了抗日斗争的壮丽诗篇。有过厚重的历史,也有过贫困落后的过去,受战争年代和历史条件的制约,曾是人均收入不足600元,集老、弱、穷于一身的贫困村。而今天的发展村已经变了模样,走上了和谐发展的康庄大道。

  作好特色田园诗

  开发村的经济要发展,必须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发展庭院特色经济,以产业化带动全村经济快速发展。多年的实践使发展村的村干部形成了共识。

  找准“特色”,发展大棚经济。

  开发村由于地处龙镇镇政府的所在地,发展庭院经济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因此,他们利用镇中心的地理优势和庭院面积大、土质肥沃的自然条件,下大力气把蔬菜大棚产业作为强村富民的特色支柱产业来抓。

  首先,示范带动。由于大棚蔬菜生产在龙镇是一项新兴的产业,多数村民怕赔钱,怕没有市场,抱有观望态度,拒绝接受这项新产业。为了转变村民的态度,村党支部书记管君亭同志带领几名村干部,在自家的房前屋后率先扣起了大棚发展蔬菜事业。同时,又到省农业科学院去学习,向专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运用国内外的先进技术和优良品种,发展棚菜生产。经过一年的实践,大棚生产取得成功。每平方米大棚纯收入17~18元,一个大棚年纯收入达4000余元。可观的效益,使村民看到了实惠,看到了希望,增强了信心。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劲头。村民们纷纷行动起来,发展大棚生产,截至2007年上半年,开发村有300多户村民种植棚菜,占村民总户的70%以上,大棚总数达到20多万平方米。棚菜纯收入达300余万元,人均增收1300余元。

  其次,帮扶贫困户。党员干部认真开展“一学三带”活动。一学就是认真学习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三带”即党员干部带头依靠科技、依法勤劳致富;带动群众发展经济,共同致富;带领群众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几年来对全村80多户特困户,帮助解决资金达30多万元。集残疾、贫困于一身的特困户张朋树,全家5口人,不但本人残疾,而且其爱人双目失明,大女儿身体也残疾。党支部书记管君亭亲自帮扶这家特困户,为其筹集解决了3500元资金,扣起了大棚,到2007年年收入已达5万余元。

  利用区位优势,发展场村经济。开发村有十分优越的地理条件和区位优势,202国道和北黑铁路在开发村的北侧穿越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同时又与多个国营农场和部队农场相邻为伴。近几年按照五大连池市委、市政府和龙镇党委、镇政府,关于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市场经济的要求,开发村“两委”领导,借助农场发展,拓宽农民生产经营领域,大力转移村富余劳力,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承包租种农场土地达1.5万余亩,占村自有耕地的125%。经过借助农场的先进设备,先进耕作经验和技术,不但发展了自己,壮大了自己,富裕了自己,也使场村经济统筹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实现了双赢。村民刘华外包部队农场土地400余公顷,分别播了大豆和小麦。2007年,仅120亩小麦公顷产1万多斤,纯盈利50余万元。到目前,全村已有80多户承包了农场的土地,占农户总数的20%左右。年纯收入达到300多万元,人均增收达100多元。

  谱就和谐生态曲

  随着村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村民渴望建设和谐生态家园的劲头越来越足了。“两委”班子根据群众的意愿,规划了改善人居环境的发展目标,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首先,从解决脏、乱、差入手,干部带头把乱放的柴草、粪堆、砖头瓦块打扫得干干净净。其次,自2006年以来投资140万元,修了4.5公里的村中白色标准水泥路,又新修建标准化的沙石路巷道2公里。从而,村民彻底告别了雨天“水泥路”,晴天“扬灰”路的时代。随后又投资1万元修了一座通往北河村的桥涵,方便了北河村民的出行。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了改善村小学的办学条件,村“两委”班子和学校的领导一起采取村里投一点、多方筹一点的办法,多方筹措资金于2002年盖起了一幢80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村办公室。2004年又翻盖了400平方米的平房教室,彻底改造了危房。同时又不断地完善和充实硬件设备和教学软件,先后建立了综合室、实验室、音乐室及远程教育设备,配齐率为85%以上,图书室藏书达6398多册,为书香浸润校园,培养学生读书的习惯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安全饮水问题一直是村民反映的热点问题。为了解决村民的安全饮水问题,又投资15万元新打了一口160米的深水井,维修了全村近500米的自来水管道,从而较好地解决了村民饮水的困难。现在自来水的入户率达到100%,手机和有线电视入户率也达到了100%。

  突出产业优势,高标准规划开发村的生态园。这个村多次聘请有关专家,依据该村所处地理位置及交通优势,进行了规划。2007年在202国道北侧投资2万元,建立了占地500亩的科技示范园和200亩的大豆科技示范园。修建了容纳30多台拖拉机的500平方米的农机合作社,同时采取招商引资的办法,建立奶牛科学养殖示范区一处,投资达50余万元,饲养奶牛达40余头。从而,使开发村的畜牧发展有了龙头企业。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开发村不但村容村貌有了大的改观,同时集体经济也得到了快速增长。到目前集体积累达200余万元,村组集体收入832万元,银行存款20余万元。现在开发村变了,开发村美了,开发村人富了。开发村的变化发展,得到了上级党委、政府的充分肯定。自1994年以来先后两次受到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奖励,7次受到黑河市委、市政府的表彰奖励,16次受到五大连池市委、市政府和龙镇党委、政府的表彰和奖励。

作者:李 季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徐涛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