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北安市通北镇通北村农民赵长林来说,2008年是他最开心的一年。春天他家192平方米的大砖房破土动工,在奥运会开幕的那天,他们喜迁新居;入冬以后,他的老儿子又喜结良缘。望着这座全镇面积最大的、内部装修精良的民居,赵长林浮想联翩,过去那艰苦岁月的生活就像电影一样,一幕一幕出现在自己的眼前。
今年55岁的赵长林,在他结婚的时候,正是文革的动乱时期。提起当时的日子,老赵真是刻骨铭心。结婚的时候根本没有房子,就住在别人的小北炕,家里唯一的财产就是一对小木柜,到现在他还珍藏着;一年到头只有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大米饭。他说,这样的困境,没有让我屈服,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就一定能过上好日子。
1978年后,赵长林在街里租了房子,把自己屠宰的猪肉送到集市上出售,同时店里也经营自家种植的蔬菜,小买卖做得十分红火。到了1995年,国家对生猪进行定点屠宰,赵长林的菜店解体了。但是这些年他也有了不少的收入。10年前,赵长林又干起了粉坊,他家的土地全部种植了土豆也不够加工的,他就开始承包村民的土地种植土豆。每到秋天,他都要雇20人起土豆,家里还有十几个人漏粉。那时别人家种一公顷地年收入能到1000元就是冒尖了,可是赵长林的地种了土豆,经过深加工后,一公顷地能收入3000多元。
要说赵长林发展最快的还是近几年。通北村每人只分得土地3亩,家庭人口少的,他们就主动把土地流转出去,赵长林看准这个机会,就把20多户农民的300亩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耕种,为了耕种好这些土地,他又买了一台较大的四轮拖拉机,还有配套的农机具,今年种地的收入就有3万多元。
看到眼前的日子,赵长林一家人充满了信心,他打算今年春天领着儿子、媳妇多接收一些农民自愿流转的土地,并且争取连成片,用村农机合作社的大机械进行耕种,这样就能得到更好的收成,提高全家的收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