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北安市城郊乡双青村的农民经常“扎堆”,仨一伙、五一帮的,有的在村委会,有的在农家屋。
他们唠的话题就一个:往后不种地了,干点啥呢?
有的选择了外出打工,有的说发挥自家优势搞运输,还有的想专心搞养殖……
众说纷纭,人各有志。
有人问:这么多农民,为啥一下都不种地了呢?而且面带笑容,个个高兴。
嘴快的人抢先告之,我们把土地“嫁出去”了,找了个“大婆家”。这下省心了,腾出身来,能干点啥就干点啥。原来,该村实行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全村221户农民,将1.12万亩土地交给了村农机合作社经营,土地流转面积占全村总面积的70%。
又有人问:这么做,能挣到钱吗?
现代农民,都很聪明,账算得精着呢。
把土地交给合作社,农户每公顷地比好年景转包出去还多收入近1500元。粮食直补仍归农户,要是自己干,费用加人工,收益和转包不相上下。同时,村农机合作社扣除各项费用,每亩地可获利50元。村民与集体“两增收,双受益”,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乡党委书记王志强说,体制不变机制变。实行农民土地经营权“依法、自愿、有偿”的流转,以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是我们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也是今后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慎重起见,他们分别召开了村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和村民大会,达成共识,并签订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合同。
土地流转了,农民不能闲着。对此,乡党委、政府早已成竹在胸。
在土地流转签字仪式上,乡领导就把招商企业昌泰水泥厂的负责人请到现场,优先与土地流转的农户签订了用工协议。100多农民摇身一变,成了企业工人。
据了解,通过政策引导,加之能人“帮、领、带”,大多数农民找到了用武之地。现乡党委、政府正在采取措施,积极协调沟通,拓宽就业门路,确保土地流转后,有就业愿望的农民,一个都不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