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5日~11月14日,我市第四期县处级领导干部经济管理培训班在深圳市举办。参加学习的44名同志在深圳市委党校比较系统地学习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理论知识,并和新阶层人士进行了接触,学校组织参观了深圳南岭村、大芬油画村,还安排赴港澳、珠海、广州等地考察。通过学习考察,大家感受到了深圳那种从上而下勤于探索、敢于创新的氛围和理念,解放思想、争先发展的精神和劲头,欣欣向荣、极具活力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态势。在惊叹深圳特区巨大经济成就的同时,对他们发展经济的新理念也有了新的更高的认识,一些做法和经验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敢闯敢试,深圳改革开放取得丰硕成果
(一)国际化大都市彰显开放前沿魅力。深圳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嬗变为国际大都市,彰显了深圳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和开放前沿的魅力。深圳经济特区1980年8月正式成立,全市总面积1952平方公里,其中特区面积395平方公里。2007年末人口1200万,其中户籍人口212万,常住人口860万。有国际航线36条,国内航线137条,港口泊位159个,机场旅客吞吐量2062万人次,居全国第4位,全球第81位,集装箱吞吐量2110.38万标箱,深圳港连续7年居全球集装箱枢纽港第4位。2007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45亿元,建设了一批事关城市长远发展和提升辐射力、竞争力的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最近,深圳提出了高举特区旗帜,把深圳建设成国际化城市、深港大都市、泛珠大通道、总部集散地的发展目标,深圳将以崭新的姿态向世界彰显无穷的魅力。
(二)经济总量不断扩张位居全国前列。1992年以来,深圳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先后确定了“以高科技产业为先导”,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开发生产基地”的发展战略和奋斗目标。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依靠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使传统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并不断向新的目标迈进。2007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765.4亿元,增长14.7%;人均GDP在内地大城市中率先突破1万美元,达到10628美元;全市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870元,继续居内地大城市首位。2007年全市每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达3.46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净增157亿元,达658亿元,增长31.4%;对中央财政的贡献大幅增长,上划中央财政收入达到2112亿元。自2004年以来,累计上缴中央财政5790亿元,对国家贡献巨大可以说是财富聚居地中央财政的“聚宝盆”,显示了开放城市巨大的经济实力。
(三)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四大支柱挺举深圳。多年来,深圳坚持建设效益型城市、创新型城市,立足地缘、资源优势,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和文化产业,成为支撑深圳腾飞的四大支柱产业。2007年底深圳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7598.8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占58.6%,产值占57%。四大金融产业基地开工建设,32家中小企业成功在境内外上市,在深交所中小企业板挂牌的上市公司已达22家,占全国的10%。外贸出口结构得到优化,外贸进出口总额2875.3亿美元,增长21.1%,其中外贸出口总额1684.9亿美元,增长23.8%,实现出口总额连续15年全国第一。深圳的物流业十分发达,建设了前海湾、平湖、笋岗——清水河、龙华、盐田、机场等深圳六大物流园区,目前已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入住,对深圳的产业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支撑作用。深圳通过文化创意推进文化产业升级,制定实施了《深圳市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重点培育创意、传播、文化服务等三个产业群。据统计,2007年,深圳文化产业产值占其国内总产值7%,2010年将达到10%,仅福田区去年文化产业产值就达60多亿元。
二、深圳快速发展的主要成功经验和启示
深圳市的高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带来的历史机遇和国家给予珠三角地区的特殊政策,同时也得益于独树一帜的“深圳速度”、深圳精神,这些都给人以很多启示和启迪。
(一)抢抓机遇,招商引资,是推动发展的不竭动力。招商引资是一个地区加快发展抢占先机的必备条件。在改革开放初期,深圳正是依靠地缘优势和政策洼地效应,大规模开展内引外联,实现了原始资本的积累、产业基础的形成和经济总量的扩张。事实说明,一个地区周围都存在很多优势,关键看是否会发现,是否善于挖掘,这就要靠很强的抢抓机遇意识。拿国家的产业政策来说,全国各地都一样,但理解的程度不同,得到的效果天壤之别。我们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好国家的政策,只有这样,才能抢占招引客商的先机。最近,深圳市率先编制了《深圳市对口合作与服务全国“十一五”规划》,与湖南、江西两省签订经济社会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一批异地深圳工业园和产业转移园,与中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华南地区在基础设施、能源、劳务等方面的合作全面加强。这些都给我们招商引资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应善于及时把握其投资动向,广泛与国内外客商接触,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中抓住机遇,推介黑河,对接我市重点发展的行业和领域,进行重点引进,取得招商引资的效果,扩大招商引资的成果。
(二)埋头苦干,艰苦创业,是推动发展的前提基础。深圳是一个勤奋而忙碌的城市。综合分析深圳经济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他们干事创业的勤奋和谋求发展的精神,促使深圳人善于发现机遇、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机遇,真抓实干,呈现出了一种欣欣向荣、极具活力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态势。深圳人一直奉行“多干少说、只干不说、干了再说”的干事创业的原则,这种务实肯干、勇往直前的精神,是深圳不断创造人间奇迹的关键。就欠发达的我市而言,需要的正是对事业追求的恒心和敢闯敢试的魄力。我们应发扬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和突破高寒禁区的精神,增强大干事业、干大事业的创业气魄,增强打破常规的胆识,切实把心思用在发展上,形成“勤奋、干事、创业”的氛围。
(三)创新体制,改革机制,是推动发展的巨大活力。敢于解放思想,敢于改革创新是深圳发展的生命。深圳特区从诞生那一天起就敢于勇闯“禁区”、突破“盲区”、攻克“难区”,在深圳特区这块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里“种”出了创新样本。比如,深圳第一次拍卖土地使用权;发行了新中国第一张股票;率先引进外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率先推行招聘录用、竞争上岗、合同用工;率先实行了基建工程招投标等等,在全国做了很多“第一”的尝试。特区建立近30年,深圳创造了230多项全国改革之最,现在又在探索深圳和香港两地一关的模式。改革和创新不是一句空话,关键是要落实到行动上,黑河需要的就是这种“创新”的意识和“敢闯”的劲头。我们开展的服务创新年活动、实行的绩效考核等,对于鼓励创新起到了积极作用,应多制定一些鼓励创新、发展的奖励政策,使之制度化、长期化。
(四)党的领导,把握航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保障。深圳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坚持发展第一要务,把人民满意作为第一信号,始终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努力在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道路上有更大作为。他们始终注重领导班子建设,努力形成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领导层;始终加强基层基础建设,充分发挥好聚人心、谋发展、促和谐的作用;始终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让求真务实、真抓实干蔚成风气。深圳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努力提高党的领导能力和执政水平,确保各级党组织思想上统一、政治上坚定、步调上一致,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历史和人民赋予的重任。
三、学习借鉴深圳经验,加快黑河发展的思考建议
近年来,黑河市委、市政府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优化经济结构,扩张经济总量,转变增长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呈现出又好又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国内区域竞争加剧和黑河发展滞后的严峻现实,如何推动黑河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结合深圳发展的经验,对我市今后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思考。
(一)着力构建两国一城,深化合作共同发展。深圳与香港一水相隔,黑河与布市隔江相对。两者在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我们可以深入学习深港合作经验,在深化对俄合作上下功夫。打造“两国一城”是黑河的地域特色和独特魅力。要建立双方有效的沟通协商和深化社会事业发展以及民间团体交流机制,协调解决共同发展的重大问题。抓住中俄两国合作伙伴关系进一步巩固的机遇,继续深化双方在科教文卫体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继续联手开展招商、推介、会展活动,以新颖独特的国际化招商方式吸引国内外资本。加快黑龙江大桥建设,把黑河口岸建设成为水运、陆路、航空三位一体、辐射能力强、通行能力大的现代化国际口岸。进一步改善口岸环境,提高货物和人员通关效率,配套发展国际批发市场、物流基地和物流企业,建立黑河集装箱专办站并争取纳入我国东北集装箱运输网络。不断完善互市贸易区设施,进一步拓展黑河互贸区功能,积极推动布市对等开放互市贸易区,争取辟建逊克——波亚尔科沃互市贸易区,创造条件依托黑龙江大桥桥头区建设黑——布贸易综合体。扎实推进大项目合作,利用两地资源、技术、人才、产业的互补性,力争在石油化工、电力输送、水电开发、矿产开发、农业开发、木材深加工等方面有更大突破。把对俄科技合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强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创办中俄科技合作园区。坚持大开放理念,全方位拓展对俄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推动边境贸易、互市贸易、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同步发展,大力开拓包括欧盟、东盟、独联体在内的多元贸易市场,保持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势头。
(二)全面加快项目建设,努力扩张经济总量。深圳在工业化发展的初期和中期,将大项目作为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载体和支撑,在短期内较快地促进了资源的重新配置和利用,形成了拉动相关产业更快发展的需求,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十一五”以来,我市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大规模地开展基础设施建设,不仅直接拉动了经济的较快增长,而且为长远发展打下了比较好的基础。在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我们仍然要一肩扛起改善生存发展基础条件的重任,一肩扛起促进经济快速增长、不断改善人民生活的重任。要牢牢抓住国家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的机遇和国家拉动内需的有关政策,继续实施项目牵动战略,发挥我们的优势,把矿产资源和水电开发项目做大做强。实施扶强企、创名牌战略,着力打造一批产值超亿元的大中型企业,在做大完达山乳业、九三油脂、三精药业等品牌的同时,继续采取联合、并购、收购等形式发展知名品牌和自主品牌,增强黑河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充分发挥资源潜力,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深圳既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可以依托的雄厚旅游资源,但深圳人在创造旅游产业上容纳百川,兼容并包,“无中生有”地形成一个具有地方特色、自然特色、文化特色的旅游景点体系。广东省旅游创汇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深圳旅游总收入占广东的四分之一,从深圳口岸出入境的游客最多一天近60万人,相当于一个中等城市的规模。与深圳相比,我市同样处于开放前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旅游业发展方兴未艾且潜力巨大。我们要像深圳那样,用创造性的思路去谋划旅游业,发展旅游业,将其培育成为新兴支柱产业。要全力构筑以五大连池风景区为龙头的休闲旅游板块和以黑河与布市风情资源整合为核心的体验旅游板块,重点发展边境、火山、古城、民俗、冰雪、生态和红色旅游,打造五大连池风景区——孙吴二战遗迹——黑龙江(跨国)黄金旅游带。五大连池板块要坚持以高端带普及的发展思路,走以健康养生为主题,以休闲体验为核心,集会议、休闲、康乐为一体的发展之路。开发建设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康体理疗中心,展示世界级旅游形象。积极探索市场化的运营机制,统筹搞好五大连池风景区和五大连池市的整体规划,促进景区的整体、配套开发。黑河板块要以整合自然资源、民族风情文化和布市异域风情文化为核心,依托两大板块,突出特色,连点成带,内外对接,双向延伸,推进山口湖、卧牛湖、爱辉古城、逊克漂流和中俄黑龙江民族风情园等景区建设,搞好孙吴二战遗址综合开发,精心打造独具魅力的黄金旅游带。加大旅游纪念品开发生产力度,繁荣旅游纪念品市场。进一步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加快发展社区、家政、休闲等便民服务业,积极发展会展、论坛、试车、冰雪、影视等新型经济形态。
(四)积极培育壮大品牌,彰显农业大市优势。深圳没有农村建制,但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趋势非常好,没有规模的农业,但有一批农业品牌产品,没有专门的农业院校,但有一批从事农业高端技术研究的研发人员,没有大批量的农业产品,但形成了一批从事农业生产、加工的品牌企业。2007年,深圳农作物播种面积仅6373公顷,第一产业增加值仅占全市生产总值0.1%。如此少的耕地面积,深圳根本无法满足有600万人口的香港和1200万人口的深圳的消费需求。黑河地处高纬寒地,生态环境好,农产品包括山野菜等山产品品质好,在国际包括沿海发达地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市场前景广阔。我们要像深圳那样,发挥优势,在培育农产品品牌,发展无污染、无公害现代农业上下功夫。特别是要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推进农业生产、科技等良法的实施,实现我市农业的大发展、快发展和跨越式发展。毫不动摇地坚持“打绿色牌、走特色路”,扎实推进北安——五大连池——嫩江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农业和农产品品牌。要加强与香港、深圳的农业合作,以深圳为依托,在我市农产品的质量、品牌、包装和营销上做文章,共同开发香港市场乃至国际市场,把黑河打造成国际农产品供应基地。
(五)深入挖掘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深圳毗邻港澳,其特殊地理位置和对外开放前沿的地位,使深圳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优秀外来文化汇聚的结合部。近年来,一批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设施陆续建成,文化精品不断涌现,文化产业迅猛发展,被公认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最迅速的城市之一。黑河作为全国北部对俄罗斯开放的窗口,要加强与俄罗斯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大量引进俄罗斯演出团体,争取将黑河建成全国最大的俄罗斯民俗文化表演基地。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遗产,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知青馆,建设黑龙江流域沿江文化标志性纪念馆,弘扬北部边疆文化。要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发展少数民族文化演出和工艺品生产。树立经营文化意识,坚持品牌带动产业,加快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加强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旅游开发、文艺演出、文化会展、节庆文化活动等文化项目建设,形成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转变,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使文化产业成为黑河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六)培养和吸引人才,增强加快发展活力。深圳充分认识到人才在区域经济发展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因而大力培养和吸引各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努力培育了一支以创新创业型人才为主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深圳市共拥有61万专业技术人员,人才总量96万人,累计引进海外人才超过6500人,为深圳经济发展自主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证。可见,人才是区域经济发展自主创新的关键要素。在人才培养方面,应合理配置和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加强与俄罗斯的教育合作,重点办好黑河学院,打造北疆名牌大学;整合教育资源,扶持黑河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学校发展,采取走出去引进来,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在人才引进方面,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和舆论宣传的力度,设立特殊贡献创新奖等,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集聚人才以及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的内部环境和社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