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积极探索建立新型劳动用工和社会保障体系,劳动就业从单纯的行政分配向市场导向就业转变,社会保险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逐步建立成“险种齐全、保障有力、服务规范”的社会保障支柱体系,为全市的社会稳定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十年来,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调整,我市劳动就业路子越来越宽。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出现第一次就业高峰。我市成立了劳动服务公司,解决返城知青就业问题。到80年代末,全市共安置3.2万余人走上工作岗位。从1996年开始,我市成立劳动就业局,着重解决国有困难企业职工生产生活和就业问题,实施“一帮一”帮扶工程,共结对子2600余对。1998年,按照国家有关要求,我市对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实行基本生活保障,建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对下岗职工实行托管。2002年起,我市积极、认真落实税费减免、社保补贴和小额担保贷款等优惠政策,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民生工程,成为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重点。2008年,国家就业和再就业优惠政策实现全覆盖,到当年年底,我市已发放再就业优惠证74565本;为8017名下岗失业人员发放小额贷款9331万元。同时,组织实施“再就业援助行动”,全市累计实现再就业6.5万余人。
实行免费培训和职业介绍,大力推行城乡就业一体化。2008年,市就业局建成面积500多平方米的劳动就业服务大厅,向社会提供包括职业介绍、职业指导、就业培训、信息发布等免费服务。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机制初步形成,流动就业管理服务制度初步建立。目前,我市每年外出务工人员5万人左右,年收入1.5亿元。就业培训工作不断加强,全市成立免费培训机构8所,积极开展订单式培训、阳光工程培训、扶贫培训,加强培训学校与企业、培训学校与全日制中学的联合培训,2002年以来,全市累计培训各类人员近5万人。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我市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从1987年起步以来,实现单位参保向全员参保转变,企业统筹向社会统筹转变。1993年,我市企业职工个人开始缴纳养老保险,1996年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力度加大,企业养老保险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结合,并实行新的养老金计发办法。1998年,黑河市建立统一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实施办法出台,使我市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到2000年,参险职工达到61872人,国有、三资、股份制企业参险率达100%。基金收缴达5122万元,拨付离退休费7646万元。截至今年10月末,全市参保人数达80543人,与2001年相比增加20800人。
医疗保险改革逐步深入,即将实现全覆盖。1993年之前,我市对机关事业单位实行公费医疗制度。2000年,我市首先在市直单位和孙吴县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行了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此后几年,相继出台一系列文件,逐步形成了广覆盖、多层次、社会化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为184309人。2005年,我市开始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到2008年,全市参合农民为512188人,参合率为93.63%。
工伤、生育保险日渐规范。1998年,我市推进城镇职工生育保险制度改革,当年参保职工达31671人,收缴保费34万元。2000年以来,通过扩大参保覆盖面和加强基金征缴,参保职工人数逐渐增多。截至今年9月末,全市参保职工达32194人。我市的工伤保险制度改革于1998年在北安市进行了试点,2001年在全市范围启动,到今年9月末,全市参保人数达68732人。
失业保险加快发展,失业调控力度加大。1993年、1999年,我市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失业保险政策办法,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范围,明确了缴费比例、待遇标准等,失业保险制度得到逐步完善,到今年9月底,全市参保人数达63236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