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30年来,拥有深厚历史积淀和丰富文化资源的黑河不断推进文化建设,使文化“软实力”成为推动我市各项事业发展的巨大动力,“文化”日益成为黑河这座边陲古城的闪亮名片。
文化精品璀璨夺目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的文艺创作人员坚持深入群众、深入生活、深入实际,创作出一大批反映时代精神、体现地域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繁荣了文艺创作,推动了文艺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30年来,我市共创作各类剧本200多部,创作拍摄电视剧20余部,创作优秀歌曲数百首,创作舞剧和舞蹈节目近100个(部),创作小品、音诗画、音乐剧、诗歌等作品数百件。
改革开放后,我市文学创作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歌舞戏剧创作也逐步走向成熟。文学创作队伍向专业化发展,涌现出百余名中青年作家,他们创作的作品不断向高层次迈进。1992年,大型民族歌剧《山魂》在第四届西北地区艺术节上受到专家好评;1992年,大型秧歌舞《龙舞》获天鹅艺术节秧歌大赛大奖和编舞一等奖;2007年,在全省第十一届群星奖比赛中,我市选送的作品喜获金奖8个、银奖5个、铜奖3个,小品《电话情缘》还作为重点节目参加了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比赛;表演唱《四大嫂唱黑河》获第五届中国评剧艺术节表演金奖。
文化载体日渐丰富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市县两级专业文化团体已发展到包括专业院(团)、群众艺术(文化)馆、戏剧创作评论工作室、艺术学校在内的十几个。这些艺术团体坚持“二为”方向和“三贴近”原则,常年坚持为群众演出,足迹遍及山庄窝棚、田间地头、城市社区,让文化的甘露滋润城乡群众的心田。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群众文化日益普及,社会文化活动不断深入开展。我市在坚持节庆活动与常规活动相结合、主题系列活动与专题单项活动相结合、参与性群众文化活动与欣赏性精品展示活动相结合的原则基础上,形成了广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农村文化、年节文化齐头并进的可喜局面。黑河市区的“周末大舞台”,北安市的“消夏文艺晚会”、嫩江县的“嫩江之夏”、逊克县的“红玛瑙艺术节”、孙吴县的“百花音乐会”等文艺演出活动,已经成为当地群众文化活动的品牌。
与此同时,我市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发展迅速,多渠道、多层次的群众文化机构遍及全市,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市群众艺术馆等文化系统积极开展群众文化培训与辅导工作,近年来共举办音乐、美术、书法、表演、舞蹈、摄影、作品创作等培训班300多期,参训学员近万人次。
文化市场繁荣有序
改革开放以前,我市的文化娱乐场所只有10余家,以销售、租赁图书居多。改革开放30年,我市多渠道培育各类文化市场,基本形成了体制多样、种类较全、繁荣活跃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目前,我市已拥有歌舞娱乐、文艺演出、电子游戏经营、互联网上网服务、艺术教育、书报刊和音像出版物出租零售等七大门类的文化企业550多家,固定资产总值超亿元,从业人员5000多人,年上缴税费百万元以上。
为了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我市在文化事业走向市场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2006年,适时加大文化产业改革力度,在开展文化企业和经营性事业单位、艺术表演团体和文化产品及服务“走出去”专题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黑河市文化产业发展2006—2010年规划》,依据规划建立了体现区域特色、发展优势和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项目库,组织参加了第二届中国(深圳)“文化产业博览会”和第十七届“哈洽会”,推出了爱辉区莫鸿苇桦皮镶嵌画、陶丹丹桦皮器皿及树皮自然纹理画、黑河中俄民族风情园等项目,受到广泛关注。
增强文化“软实力”,助推经济“硬实力”,已成为越来越多黑河人的共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