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黑河时政 | 社会新闻 | 政经新闻 | 文体新闻 | 边境旅贸 | 民生新闻 | 新闻纵深 | 黑河概览 | 评 论
时空黑河 | 生态黑河 | 外媒看黑河 | 新闻专题 | 俄罗斯信息 | 电子相册 | 服 务 | 分类广告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2日汛情通报  ·汛期出游安全注意事项  ·哈铁局临时调整加开2对旅客列车 恢复部分线路旅客列车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1日汛情通报  ·教育部15日起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0日汛情通报  ·防汛防灾知识  ·洪水过后需防范皮肤病  ·黑龙江开辟绿色通道 防汛车辆免费通行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19日汛情通报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政经新闻 正文
黑河市工业经济日益强劲 12.16
http://heihe.dbw.cn   2008-12-16 09:45:39

  经济的发展必须依靠工业,改革开放以来,黑河工业企业当仁不让地承担起了这一重要责任。

  改革开放之前,我市的国有工业企业、主要生产以满足本地消费为主的轻工产品,工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市大力发展工业,到1992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已增加到300户,工业总产值增加到85945万元,从业工人增加到68613人,形成了以采矿、电力、机械、五金工具、建材、纺织、服装鞋帽、制革、酿造和食品加工等为主的工业体系,主要产品达百余种。

  改革之初,我市围绕培育和壮大工业企业这一根本点,由管到放、由表及里,通过不断采取渐进式的改革,逐步为企业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

  1984年,全面启动了以提高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为重点的调整为标志的工业改革;1988年,986户企业实行了承包或租赁经营,这一数字占到当时全市工业企业户数的93%以上;1991年,1053户企业落实了各种形式的承包责任制;1992年,260户工业企业签订了进档达标承包合同,24户企业以购买、承担债务、行政划转等方式,使全市1562万元资产、1.98万平方米厂房和1489名职工,由劣势企业向优势企业流动。

  2001年,我市大力推进了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兼并、招商重组、破产、销号、关停等形式,实行了产权转让。通过一系列的体制和机制改革,我市工业企业初步建立起了多层次、多渠道的产销结构,部分企业实现了跨系统、跨地区的横向联合,使工业实现新的快速发展。

  “九五”期间,我市提出了“培育资源精深加工和出口导向型工业群体”的要求,着力进行工业结构战略调整,全市工业项目建设呈现出多元化、大规模的发展态势。随着改革的全面推进,我市工业开始尝试向优化资本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方向发展。“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工业立市”的宏伟发展目标,通过企业改组改造和机制创新,积极向大企业集团靠拢。2003年,借助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有利机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成功引进黑龙江黑龙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了黑河小多宝山铜业有限公司,顺利完成了并购重组工作。2005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6.24亿元,全市地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突破亿元。“十一五”期间,为尽快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我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三带十区”为载体,对具有一定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实施改制。

  截至2007年底,通过改制激活工业企业已达42户,资产总额增长到92599万元,增长了46%;所有者权益增加到42492万元,提高了35.9%;实现利税13602万元,提高了82%以上;全市有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工业企业6户,年工业增加值超5000万元的企业3户,年实现利税总额超千万元的企业8户。截止到今年10月,工业企业实现产值3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9户,实现增加值10.9亿元,提前2个月完成全年目标,提前两年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

  这一组组数据、一项项举措,让人们看到:乘着改革开放的浩荡东风,我市工业经济正在破茧而出、乘势而上,为全市经济社会腾飞积蓄着更大的能量。

作者:邢 爽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徐涛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