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我市畜牧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畜牧业生产得到了持续、快速、全面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畜牧业发展全局,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来抓,强化政策扶持,突出标准化饲养小区建设,狠抓服务体系建设,加快科技进步,推行健康养殖模式等措施的落实,全市畜牧业生产保持了健康稳定的发展态势,养殖效益普遍提高,农民收入逐年增加,有力推进了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2007年,全市畜牧业工作立足于促进牧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加快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高转变,加快由千家万户散养向基地、园区、大户规模饲养积聚,加快由初级产品销售向系列精深加工延伸,畜牧业发展呈良好态势。全市奶牛存栏5.7万头,肉牛存栏15.2万头,山绵羊存栏50.2万头,生猪存栏20.8万头家禽存栏150.7万只。全市畜产品产量16.3万吨,其中肉4.5万吨、蛋1.3万吨、奶10.5万吨。而1978年,全市畜牧业发展的情况是:养马6.31万匹,养牛4.95万头,养奶牛0.22万头,养猪29.95万头,养羊7.54万只,养禽128万只。
政策扶持力度加大
发展速度日益加快
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解放思想,放宽政策,对农村所有制结构做了重大调整,重新确定了发展畜牧业“以私养为主”的方针,由于这个方针符合当时的畜牧业生产水平,能够充分调动群众养畜的积极性,全市畜牧业呈现十年持续稳定发展。1990年与改革开放初相比,黄牛发展到81340头,增长了56.4%;奶牛发展到18853头,增长了6.85倍;山绵羊发展到77680头,增长了8%;家禽发展到198万只,增长了一倍多;生猪绝对数有所减少,但出栏率和商品率有了很大的提高。1990年全区的牧业总产值超过一亿元。
近几年,随着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粮牧主辅换位”,大力发展畜牧业,由粮食大省变为畜牧大省的战略决策,以及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金融部门大量贷款的注入,使宜放养、成本低的“牛、羊经济”呈现迅猛发展势头。
2006年,市政府下发了《黑河市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扶持政策》,规定,“十一五”期间,市级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作为畜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求各县(市、区每年拿出不低于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的20%用于畜牧业发展,五年累计投入一亿元,在龙头企业建设、良种繁育、青贮饲料补贴、贷款贴息等方面给予优惠。2007年,市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奶牛发展的意见》,各县(市、区根据《扶持政策》、《发展意见》的要求,适时出台了各地的实施细则,为我市畜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和外部条件。
服务水平不断提高
发展质量提档升级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市畜牧业科技从无到有,畜牧科技推广体系和服务措施逐步健全完善。
在品种改良方面,2007年全市建标准化冻配站点130处,完成奶牛冻精配种2.3万头,肉牛冻精改良1.69万头,猪人工鲜精配种1000头次,实现了零的突破。孙吴开展了肉羊高频高繁技术。市畜牧兽医局组织实施了奶牛胚胎移植项目,编制完成了优质奶牛性控技术项目可研报告。
在疫病防治方面,我市完善了应急预案,健全了三级防控体系,认真贯彻落实《动物防疫法》,采取预防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对猪瘟等恶性疫病进行全面免疫,常规免疫注射密度达到98%以上。
从80年代全区建起60处乡(镇)综合服务站,到现在全市拥有65个乡镇畜牧服务中心、581个村级服务室的建设和不断改造;从80年代村村设立畜牧兽医室和防疫员,到现在防疫、检疫、兽医卫生机构及其行政执法职能的有效整合,我市畜牧服务仪器设备不断得到加强,技术服务设施不断得到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的初步建立使得畜牧兽医卫生资源不断得到合理利用,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为畜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多年来,我市注重谋划产业布局,加大龙头企业和养殖基地建设,产业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奶牛初步形成了以北安为中心,以嫩江县、五大连池市等县(市)为两翼的养殖布局;肉牛形成了以嫩江县为中心的养殖布局;大鹅形成了以孙吴县为中心的北三县(区)养殖带。按照产业化经营思路,扶持北安完达山乳业、孙吴茂田牧业、嫩江九三大洲肉业等20余家加工企业,全市日处理鲜奶能力达到1000吨,年加工肉牛、肉羊能力分别达到20万头和120万只。全市建成标准化牧业小区80个,培育养殖专业大户384个、专业户5283个,并积极探索订单养殖等生产经营模式,企业、基地、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完善,联合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逐步增强。
牧歌高唱,前景无限。改革开放三十年,我市畜牧业得到迅猛发展。展望未来,我们努力构建的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结构优化、效益显著、环境和谐的现代畜牧业,必将为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