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到位了,人们的视野也宽了,挣钱的门路多了,存款逐渐变厚了,尖山农场针对职工群众富而思乐,富而思享思想,及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引导消费,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在农场人中渐渐形成了“没钱要省,有了钱更要省”的观念,使农场人生活更加节约了,也更加理智了。

  节约了,习惯成自然

  刘庆国在尖山农场公安分局工作,家住在10公里以外的九三分局,他每天上班需要通勤。为了节约通勤费用和时间,他和情况与他一样的六个人合租了一台松花江微型面包车,不但可以节约成本,而且定时定点,免去了许多等车之苦。像刘庆国这样尖山农场每天早晨都有近40人住九三分局或尖山而需要往返通勤上班的人,基本上都采取了合伙包车的做法,每月每人可节约交通费40元。

  随着思想更加成熟,人们正确认识到了节约的必要性,纷纷从理论做到实践,从看别人做到亲自做,衣食住行都自觉节约起来,并以节约为美德。买衣服不再只买贵的,不买用的;在饭店吃完饭自觉打包,不再剩的比吃的多;一人租房住不过来,便找个有同样需求的伙伴合租;出门不再伸手就“打的”,能等上十分八分的就等着与人合乘或坐公交车……节约不但成了共识,也成为了一种自觉行动,一种美德。

  现实了,一步一个脚印

  青年小张家庭生活条件比较好,自己也属工薪族,喜欢新潮时尚的东西,手机几乎每年都得更新。在绿色消费观的带动下,他发现许多比自己条件富裕而且有地位的人一部手机也要用上好几年,逐渐的,小张也转变了观念,他总结说,手机只要实用,能接能打好用就行,如今,他不但自己不再无缘无故总更换手机,还劝身边朋友们,要重实际,别光看外壳。随着小城镇建设不断加大,楼房住户越来越多,装修不可避免,过去,农场人装修多半会“看人家”怎么做,自己不能落后,别人有的自己也要有。如今,人们崇尚绿色消费,不再攀比,根据自己的喜好和经济情况,家居收拾得实用、舒服、环保,不再讲排场、讲面子,不但省了钱,而且装出了自己家庭的风格,并且拾掇得舒舒服服。人们不再做给别人看,而是做给自己看了。买车的不再只看外观和车型,重点看看排量;就业的不再眼高手低,从基础做起;置办新房不再提倡“几大件”,要讲究个用得上,放得下……

  在绿色消费观念的倡导下,实用型生活越来越被农场人认可,一步一个脚印,走得稳当,生活得踏实。

  理智了,聪明用在了正地方

  小牛是尖山农场规模经营家庭农场的一名职工,头脑灵光,手也巧,自己有台M160大马力机车,连续10年种着300多亩地,年纯收入近十万元。本来挺好个家庭挺幸福的生活,怎奈他却老是“不着调”,手里有了钱就要下饭店、还动不动就得喝、洗、唱一条龙,一年光下饭店就得花上四五万,再除去家庭正常消费所剩无几。超高消费弄得父母生气、媳妇赌气,一家人都不开心。在农场消费教育活动中,管理区领导主动当起了他的义务监督人。平时经常对他进行思想教育,监督他能不雇工就不让雇工,能回家吃饭绝不下饭店,等到卖了粮食或者收到了作业费,告诉会计,只有他媳妇才能领钱,别人领一律不给。一旦发现他又要下饭店,就及时做工作,让他要把钱花在刀刃上。别说,这招还真管用,久而久之,小牛想明白了,生活要理智,消费更要理智,钱来之不易,挣钱时需要动脑筋,花钱时更得动脑筋,应该为家人着想,对钱负责,对家人负责,如今,他不再拼命下饭店,不再胡乱花钱了,家里也攒下了家底,楼也住上了,家庭也和睦了,生活也好了。在尖山农场还有几个像小牛这样曾经大手大脚,花钱不动脑筋的人,在本单位党员干部的监管下都有所改变。人们都把钱花在了正地方,不再自作聪明见便宜货就上,理智让人生活得更好,更有质量,更有信心,而迷信、赌博、骗财骗物者没了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