嫩江县域广阔,资源丰富,素有“北国粮仓”和“矿产之乡”的美誉。这个县总面积15109平方公里,耕地总面积逾千万亩,其中县营471万亩、农垦336万亩、部队农副业生产基地67万亩,位居全省前列。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嫩江人以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的精神,锐意进取、扎实工作,在发展的道路上快马扬鞭,闯出一片新天地。
坚实的经济基础
坚实的经济基础是发展的重要前提。改革开放以来,嫩江县投资总量逐年跃升,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作为农业大县,嫩江县在改革开放三十年后,告别了传统的手工生产模式,逐步走向机械化、产业化和社会化的大生产格局。1978~2007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从24709万元增加到271419万元,增长8.4倍,年均递增8.2%,其中“十五”时期年均递增30.7%。尤其近年来,嫩江县着力发展新兴农业,精心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区域优势产品,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勃勃生机,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三十年来,这个县的工业告别了初级加工为主的小型企业模式,逐渐走向高附加值的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水泥制造业等大型企业模式。“十五”规划以来,嫩江县紧紧围绕项目带建设,积极争取建设资金,加大投资力度,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快速增长,自主性投资能力逐步增强,大批项目建成投产推动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瞩目的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嫩江人花大力气,多方筹集资金,加大建设力度,现在全县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家;批零贸易业限额以上企业9家……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这个县经济总量从1978年的14655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594472万元,增长了39.6倍。2007年人均GDP达到11824元,比1978年增加11510元,比1995年增加8330元,比2005年增加3524元。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市六个县(市)中总量、速度都排在第一位,高出全市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尤其自“十一五”规划以来,嫩江县经济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经济总量大幅跃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三十年来,嫩江县的财政收入也呈现连年上升的趋势,全县地方财政收入从1978年1137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9296万元,增长5.8倍。同时,这个县的产业结构也逐渐优化,1978年嫩江县的产业结构基本为“一、三、二”模式,农业占主导地位,属于典型农业为主的经济模式。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第一产业所占比重下降了15.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分别提升了4.5和10.9个百分点。
崭新的精神风貌
嫩江,这个驿站小城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基本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个县商业流通告别了计划经济模式,逐步走向开放式商品流通的市场经济模式,并朝着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如今嫩江县的消费市场建设已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多渠道、多层次、全方位的贸易网络逐渐形成,大型超市、连锁店、专卖店随处可见;商品品种齐全,货源充足、购销两旺;城乡市场同步发展,共同繁荣。
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县各项事业都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稳步提高。这个县国有经济单位及非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78年的681元增加到2007年的19747元,增长了28倍,年均增速12.1%。
在这三十年来,嫩江县的经济基本实现了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由封闭的、内向型经济向开放的、外向型经济的转变,由盲目、粗放型发展向科学、集约型发展转变,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经济综合实力增强,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社会安定祥和团结,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新轨道,踏上了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征程,谱写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