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 黑河时政 | 社会新闻 | 政经新闻 | 文体新闻 | 边境旅贸 | 民生新闻 | 新闻纵深 | 黑河概览 | 评 论
时空黑河 | 生态黑河 | 外媒看黑河 | 新闻专题 | 俄罗斯信息 | 电子相册 | 服 务 | 分类广告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2日汛情通报  ·汛期出游安全注意事项  ·哈铁局临时调整加开2对旅客列车 恢复部分线路旅客列车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1日汛情通报  ·教育部15日起开通高校学生资助热线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20日汛情通报  ·防汛防灾知识  ·洪水过后需防范皮肤病  ·黑龙江开辟绿色通道 防汛车辆免费通行  ·黑河市人民政府防汛抗旱指挥部8月19日汛情通报 
  您当前的位置 :黑河新闻网 > 社会新闻 正文
访《生活报》摄影记者王承旺 11.17
http://heihe.dbw.cn   2008-11-17 09:43:34

  他从事新闻摄影10年,在报纸上共发表新闻照片6000余张、文字约20万字,多幅新闻照片获得黑龙江省好新闻一、二、三等奖;他六赴西藏,先后用了近百台相机,换骑了27台摩托,历经了无数次风险行走天涯,拍下了无数迷人风景;他经历101天的艰苦跋涉,走访了全国22个省市,完成环中国万里行采访,又历时105天,将五十六个民族的风土民情记录下来;他曾自费20万元举办影展、出版画册,却如今仍和父母同住在16平方米拥挤住宅……他,就是黑龙江日报报业集团《生活报》摄影记者王承旺。

  作为省委宣传部和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的全省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11月7日王承旺在黑河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都说新闻是易碎品,但王承旺却用相机和行走,留下了一串串坚实的足迹,流年似水闪回笑,往事如风定格真。他用镜头和对生活的独特理解,用自己的劳动将瞬间定格成永恒。这些年不论冬夏、无论风雪,他就象一只永远不知疲倦的知更鸟,飞遍学校、农村、企业、厂矿、部队……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祖国各地,都曾留下他深深的足迹。

  在《生活报》创刊20周年之际,王承旺一个人驾驶摩托车历时101天,从东北到华北,从华南到西南,从西南到西北,走访了全国22个省市,行程2.3万公里,完成了环中国万里行采访活动。在共和国成立56周年之时,王承旺又参与《生活报》策划大型采访报道活动——踏访56个民族。他一个人开车、修理、向导、拍摄身兼多职,经历了南方阳光的曝晒、盘山公路的惊险、新疆火焰山的高温、红山口10级大风的狂吼……经过105个日日夜夜,行驶3.8万公里,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圆满地完成了56个民族的采访任务。

  为了图文并茂地反映新中国56个民族幸福和谐的生活和变化,王承旺在短短的三个月时间里,先后查找了约六千余张底片和3万余张数码图片。当发现自己拍摄的照片不够理想时,在2008年春节前又只身一人自费踏访了新疆、西藏、甘肃、宁夏、内蒙等地,历时20天,行程超过2万多公里,圆满地完成对塔吉克、科尔克孜、塔塔尔等6个民族的采访任务,给“踏访56个民族”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今年8月,他在报社、家人、朋友的支持下,花费20万元成功举办了《万里走单骑》摄影30年作品回顾展暨《行者无疆》画册的出版首发式。

  王承旺从小就渴望拥抱大自然,爱上摄影和旅游后对大自然更是充满了探求,这些年他六赴西藏,其中两次是自己骑着摩托车前往。先后使用和收藏的近百台照相机,换骑了27台摩托车,共花掉了40万元,并历经了无数次风险考验,这些却让王承旺无怨无悔,因为他记录下祖国各地的迷人风光、民风民俗和时代脚步,同时他也把自己的爱好和理想同工作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1997年,在西藏拍摄的《纳木措风云》,就荣获了1998年中国第八届国际摄影展银牌奖。在谈到对黑河的印象时王承旺说,这是他第三次来到边城,感觉非常亲切。他说,黑河是我国最北的城市之一,与俄罗斯隔江相望,这里风光秀美、民风淳朴、四季分明、环境静谧,在这天蓝、水碧、空气清新的环境里生活,会令人心情愉快、充满灵感。

  作为全省新闻战线“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先进事迹报告团成员,王承旺表示,10年多的新闻采访生涯给自己留下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那就是将自己逐渐改变成为一名社会的观察者、一名文化的传播者、一名历史的记录者和一名社会进步的推动者,这才不辱“记者”这一称谓。作为一名党的新闻工作者,要一直自觉维护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全面把握和正确反映社会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积极推进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

  在谈到敬业精神时,王承旺认为它既是一种工作态度,也是一个人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持有的一种人生态度,它表现的是新闻工作者对自己所从事职业的尊敬和热爱。

  “当你看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纸上;当你没有看见我的时候,我和新闻在路上。”王承旺这种对新闻事业执着的追求与奉献精神,才是对“记者”这一名称的最好诠释。

作者: 宋福来 陈志新 来源:黑河日报 编辑:徐涛
黑河时政 更多>>
相关新闻
点击排行  
黑河时政 更多>>
影音黑河 更多>>